《周易》“变易”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华为的“危机管理”中显现。任正非推崇“华为的冬天”理论,每年投入营收的15%用于研发(2023年研发费用达1880亿元),这与《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危机意识相通——顺境时要防逆境。
他在内部讲话中引用“革卦”“穷则变,变则通”,鼓励员工“自我革命”。2019年面对美国制裁,华为启动“备胎计划”,将多年研发的“鸿蒙系统”推向市场,正是“见几而作”的体现。任正非说:“我们学《易》,不是算命,是学‘变’的智慧。”这种“居安思危”的智慧,帮助华为在国际竞争中避免“大过”。
“无大过”对个人成长的指导,在“生涯规划”领域鲜活起来。职业规划师常以“乾卦”六爻喻人生阶段:
“潜龙勿用”(20-30岁):如刚入职的年轻人,应像“潜龙”积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现。某互联网公司实习生频繁提“颠覆性建议”,反被团队排斥,便是不懂“潜龙”之道。
“见龙在田”(30-40岁):如部门主管,需在实践中展现才能。某项目经理在完成几个小项目后,才接手大项目,循序渐进,符合“见龙”的节奏。
“飞龙在天”(40-50岁):如企业高管,可充分发挥领导力,但也要警惕“亢龙有悔”。某cEo在行业巅峰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正是“亢龙”之过。
这种“知时而动”的思维,正是孔子学《易》想获得的智慧,让每个人在人生节点都能“无大过”。
《周易》辩证思维对科技伦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凸显。当AlphaGo击败人类棋手时,科学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极否来”——技术过度发展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引用“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强调AI研发需走正道;用“谦卦”“谦尊而光”提醒从业者保持谦逊,避免“技术至上”的大过。
2023年chatGpt引发争议时,某AI伦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要学‘既济卦’‘初吉终乱’,看到技术成功的同时,也要防范最终的混乱。”这种“见几而作”的前瞻,与孔子学《易》的初衷一致,让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七、历史人物的学易实践:以易修身的典范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易》“知变”智慧的军事应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如‘乾卦’亢龙);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如‘坤卦’厚德载物)。”(《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联吴抗曹”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辅也,下顺从也”——联合弱小对抗强敌。他还根据“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服刘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卦象转化为具体战略。
北伐时,他在祁山“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八阵暗合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对应“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正是《易》“刚柔相济”的应用,让蜀军以少胜多,避免“骄兵必败”的大过。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融入《易》的“鉴戒”思想。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与《周易?系辞》“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一脉相承。
书中分析“安史之乱”,认为根源是“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唐玄宗晚年“内宠杨贵妃,外任安禄山”,内部失序导致外乱。他还在“臣光曰”的评论中引用“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批评唐玄宗“自恃承平,荒于酒色”,正是“亢龙有悔”的写照。
编纂过程中,他遇疑难便翻《易》,某次对“玄武门之变”的评价犹豫,见“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便写下“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内难也”,既肯定“革”的必要,又强调“礼”的根本,这种平衡正是“无大过”的智慧。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受《易》“变易”启发至深。被贬龙场时,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王阳明年谱》),住在“石椁”(天然石洞)中,某日夜里“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内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与《易》“制而用之谓之法”的实践精神一致。平定宁王之乱时,他“佯攻南昌,实捣九江”,正是用“声东击西”的“变易”之术;教导弟子“事上磨练”,则是对“乾卦”“天行健”的践行,让他们在具体事务中体会“改过迁善”,将《易》的智慧融入心学。
八、学易无过的终极意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加我数年”的感叹里,藏着孔子对学习的永恒渴望。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热情不受年龄限制。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读《易》,常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感叹知识传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时间。
子夏回忆,夫子七十岁时还向“郯子学官名”“向苌弘学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比“无大过”本身更珍贵。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易》的过程,就是这种“学而后思”的最好体现。
“学易无过”的当代诠释,是“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的“成长型思维”,比“固定型思维”更能应对挑战。这与孔子学《易》的态度一致——不害怕犯错,而相信通过学习可以改进。
某企业家在失败后重读“否极泰来”,调整策略重新出发;某学生在高考失利后,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自己复读成功;某老人退休后学《易》,说“以前总怕做错事,现在知道‘过则勿惮改’,活得更坦然了”。这些都是“学易无过”的现代实践,证明智慧不分古今,只要愿意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孔子的学易之愿,像烛光穿越千年。当我们在深夜为错误懊悔时,当我们面对变化迷茫时,《周易》的竹简虽旧,却仍能照亮前路。它告诉我们:“无大过”不是终点,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起点;学《易》不是目的,而是培养“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自觉。正如那被孔子翻断韦编的《周易》,绳断了可以重连,智慧却在不断学习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