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也曾放眼益州、扬州、许昌,图谋进取。
当年刘焉病死的时候,刘表曾策反益州内部人士,试图颠覆刚刚上位的刘璋的政权,虽然最后被挫败,但也不能说他没有努力过。
而在曹操与袁绍、袁术争雄的时候,刘表也曾有利用刘备从背后偷袭曹操的想法,还为此支持刘备北上攻克宛城,恢复了对南阳郡的统治,威慑许昌。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断的失败,刘表的雄心壮志渐渐消失,眼下他只剩下老迈的躯壳与偏安一隅的侥幸,不复当年单骑入荆州的豪情。
如此的统治者,就算有全局思维,也不过是掉了牙、折了爪的老虎,没有辅佐的意义了。
而年轻的孙权不仅具备全局思维,还有极为强烈的进取意志,更有强大的执行能力。
他渴望得到荆州,渴望得到淮南,更试图把手伸到徐州去,与曹操在中原争锋。
若能成真,诸葛亮自然是乐见其成的,那样的话,他就能回琅琊老家、而不用寄人篱下了。
至于孙权提出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看来,也是很有操作性的。
对付荆州的战略,孙权已经用江夏之战的胜利证明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
他能说能画,更能贯彻执行。
刘表不是孙权的对手,只要不出意外,最多两年,荆州必为孙权所占据,甚至孙权来邀请自己的行为,也可以被视作是他的荆州战略的一个环节。
所以诸葛亮并不怀疑孙权在吹牛。
至于夺取淮南,也不能算难。
当前,庐江郡有一多半都在孙权的控制之下,甚至九江郡的一部分也在他的控制之下,如果在这两个方向发起进攻,把九江郡和徐州广陵郡给拿下,据有淮南,则就真的具备了北上徐州、与曹操势力争锋的可能。
另外,孙权对于徐州的判断也让诸葛亮很认同。
曹操当初进攻徐州,屠杀数十万人,以至于河水都无法流动,当地人畏惧曹操,但是畏惧中,潜藏着深深的恨意。
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重用徐州本地人陈登,令他为广陵太守,镇守江淮重地,生怕徐州被江东势力趁虚而入。
但是这并不代表徐州真心归附曹操,且江淮、江东之地有很多当初为了躲避曹操兵锋而南下的徐州籍宾旅寓居之士,其典型代表就是张昭、张纮、诸葛瑾等。
这些徐州本地豪族出身的士人因为那场大屠杀而多数对曹操怀有负面态度,并渴望回归家乡。
如果孙权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任用这批人,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徐州本地人里应外合,共同驱逐曹操势力,想要夺取徐州并非不可能。
如此,则孙权的大战略就真的成功了,他就真的可以和曹操争锋中原了。
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之下的。
这个大前提,才是诸葛亮真正感到犹豫不决的核心因素。
那就是——
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