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一辈,无论是在读书人间,还是在军中影响力都不小。
……
姐夫、小舅子二人谈话功夫来到金陵工业区。
马车在工业区外面停下。
朱棣下车。
在徐辉祖的陪同下,走入里面。
八座在燕藩已经更新淘汰的小高炉,首先映入眼帘。
八座高炉,只有两座冒着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六座,锈迹斑斑。
日常保养维护太差了。
他燕藩那边,这种更新淘汰掉,拆卸了的小高炉,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保养。
崭新如初肯定不可能。
但依旧立起来,没有任何隐患,马上就能投入生产。
工人们之所以如此爱惜这些更新淘汰的小高炉。
因为,这些小高炉是工厂的资产。
这些资产只要能出售,工人们就能按照身股分钱。
哎!
徐辉祖叹了口气,介绍道:“得到水泥制造技术的商人们,尝到了甜头,现在一群太子系的成员,又在游说太子放开高炉冶铁技术,我要是无法让金陵工业区起死回生的话,未来,连这两座还在生产的高炉,恐怕也会熄火。”
“为什么,这技术到了私人手里就能盈利赚钱,可在朝廷手里就不行,吕兆被陛下罢免后,锦衣卫联合御史台、刑部、对整个工业区的账目,都进行了详细交叉调查,也没发现贪污腐败的情况,若非如此,吕兆哪怕是太子侧妃的兄长,恐怕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
朱棣一边听徐辉祖讲述金陵工业区的内幕。
一边看着正在施工操作的工人。
这些工人满脸麻木。
和他那边,工人干活时,都哼小曲,要么一起喊一些诨号子,完全不同。
朱棣收回视线,往前面走去,边走边说:“朝廷这边,毕竟代表着朝廷,无法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而工人和以前在匠作监其实一样,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错,保住这份饿不死,富不了的活计就行了,缺少动力。”
“私人工厂不同,现在虽然农村百姓日子还算不错,可大明这么多城池内,有多少人,为了一家老小一日三餐拼命?”
“那些私人工厂主拼命压榨,也根本不怕没人干活,你不干,其他人还会干,这就好像乡土村社没有全面建成时,农村的佃租,士绅涨租也根本不怕没人租地,七成租子,你不租,一定有其他人租……”
“私人工厂除了拼命压榨,相较于朝廷工厂,还有其他节约成本的方法,为了多赚钱,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他们会货比三家,在运输环节,他们也要货比三家,挑选最便宜,且能满足需求的。”
“吕兆他们这些人,据说天天坐在官房内,连工厂一线都很少来,你认为他们会为了给朝廷节约成本,这么累死累活吗?”
“他们会为了冶炼出来的铁,累死累活,寻找销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