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一间采光略显不足的小型研讨室里,李乐正面对着一脸严肃的克里克特教授,开始每周一次的导师会面。
桌上摊开着他那份耗时两天、手指甲都啃秃噜,才勉强赶制出来的,内心称之为“科幻小说读后感”的那篇关于“数字人类学(数字民族志)初步构想与思路”的研究大纲。
九页半,字斟句酌,引经据典,试图在克里克特这学术深渊前,证明自己并非信(xia)口(ji)开(ba)河(che)。
克里克特教授坐在他对面,金丝眼镜链垂在颈侧,反射着窗外漫射进来的、缺乏热度的白光。手指逐行划过稿纸,每一处停顿都让李乐的心跳漏掉半拍。
“所以,”克里克特开口,“你打算,像马林诺夫斯基跑到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一样,去研究虚拟空间里的土着是如何建构身份、形成规范、进行交换,甚至发展出他们的库拉圈?”
“可以这么理解,教授。”李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心虚,“我认为,这些在线空间,它们具备了作为田野的基本要素,包含持续的社会互动、共享的文化符号、内在的权力结构以及独特的规范生成机制。”
“嗯,具备了作为田野的基本要素,”克里克特重复了一句,听不出褒贬,“想法听起来很时髦,李,甚至有点过于时髦了。”
“但人类学不是追逐时髦的学科,它要求的是深度、沉浸和扎实的民族志根基。你如何保证,你透过冷冰冰的屏幕观察到的那些文字、头像和互动,能够等同于面对面的、包含肢体语言、气味、环境氛围的真实田野经验?”
“你如何捕捉那些隐藏在昵称和头像背后的、真正驱动行为的情感与动机?”
“这些虚拟交互产生的海量文本、图像数据,你计划如何系统性地采集、编码和分析?靠手工记录吗?
老太太抬起头,目光掠过李乐的脑门儿,“或者说,你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质疑,你这所谓的数字民族志,是否只是你擅长的的网络社会学分析的一个花哨变种,披上了人类学深描的外衣,却缺乏对文化本质的触及?”
李乐心里一咯噔,准备强词夺理,“虚拟实践如何反馈并重塑现实经济逻辑与社交网络的微观机制,我想这个切入点。。。。。”
克里克特却抬手止住了他。拿起桌上的手机,按了个号码。
“威廉?对,是我,埃拉,”她对着话筒,语气如命令,“如果你那条瘸腿还能动弹,麻烦你现在到H312教室来一趟。对,现在。你的学生,李,正在阐述一个有趣的想法。”
“我觉得你需要听听,履行一下你作为主导师的。。。。。嗯,起码是道义上的职责。。。。别废话,就这样!”
挂了电话,克里克特冲李乐抬了抬下巴,“等等你那另一位导师。免得他说我趁他不在,把他的宝贝学生引向了歧途。”
李乐心里暗暗叫苦,面上只能保持微笑。这俩老狐狸同场,自己肯定不会好过。
没过多久,走廊里传来一轻一重的脚步声,伴随着手杖戳地的“笃笃”声。
门被推开,森内特教授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那条腿经过恢复似乎好了不少,但走路依然带着明显的一瘸两拐。
“埃拉!”人还没完全进来,抱怨声先到了,“你又搞什么突然袭击?我的咖啡才喝了一半,你知道从我舒适的椅子上,挪动到这儿,对一条更换了副厂件儿的老腿是多大的折磨吗?”
克里克特扶了扶眼镜,平淡无波,“威廉,如果你的狗窝里少捡点儿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试图舔出点儿肉丝儿的骨头,再多整理出几条通道,或许你移动起来会方便很多。另外,多走几步对你的血液循环有好处,免得你的智商因为血流不畅而降低。”
“哈!整洁得像停尸房一样的,那是你的风格,我那里是思想的沃土,自然看起来,富有生命力一些。”森内特反唇相讥,拖着腿走到桌边,拉开椅子坐下,把手杖靠在桌沿,这才看向李乐,“小子,又弄出什么玩意儿来了?”
克里克特没理会他的抱怨,将李乐的计划思路推到他面前,“威廉,作为李乐名义上的主导师,我怀疑你除了压榨他的劳动力和满足口舌之欲之外,在学术指导上出了多少力。”
“你看过这份关于数字人类学或数字民族志的研究思路了吗?”
森内特拿起那几页纸,撇撇嘴,“听起来你像是在指责我渎职?”
“我只是在提醒你,导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办公室的咖啡和偶尔的冷嘲热讽,你摸摸你的良心,别用的是查尔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