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需精心雕琢,方能成为美玉;
人也需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拥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于治国理政而言,君王需重视人才培养。
为臣子和百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上升途径。
让贤能之士得以施展才华,如此国家方能繁荣昌盛。”
乾隆听闻,眼中的赞赏之意更浓了些,他接着追问,“那《春秋》中记载了诸多战乱纷争,从这些历史中,你觉得治国者应汲取哪些教训?”
永琰不假思索,侃侃而谈,“回皇阿玛,从《春秋》的战乱记载来看,治国者应明白民心向背至关重要。
战争劳民伤财,若君王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必然会失去民心。
治国应以民为本,轻赋敛、薄徭役,使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外交上要慎重,避免无端树敌。
以和平外交维护国家稳定,只有内部安稳、外部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乾隆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炬地凝视着永琰,略作思忖后,缓缓开口,“永琰,《春秋》中记载的城濮之战。
晋、楚两国争霸,晋文公退避三舍而后大败楚军。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中晋文公的决策,从中又能悟出什么?”
永琰闻言,神色一凛,微微欠身,沉稳地说道:“皇阿玛,晋文公退避三舍,看似退让,实则是韬光养晦、以退为进的高明策略。
从为君之道而言,这体现了君主需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大局观。
晋文公明白,贸然与楚军正面交锋,胜负难料,且可能损兵折将,影响士气。
他选择退避,既兑现了昔日的承诺,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又让楚军产生轻敌之心。
这告诉儿臣,遇事不可意气用事。
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的决策。”
乾隆轻轻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他端起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放下后接着问道:“那你觉得,这场战争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