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60章 束修之外 教育的温度(第1页)

第160章 束修之外 教育的温度(第1页)

七、束修的象征: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

“束修”在当代的象征意义,是“教育成本”的公平分担。从“义务教育免学费”到“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普惠性资助+专项资助”体系:学前教育“入园资助”,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2023年覆盖3800万学生),高中“国家助学金”,大学“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发放超400亿元)。“希望工程”30多年来资助600多万贫困学生,“春蕾计划”帮助380多万女童入学,这些行动延续着孔子“未尝无诲”的精神——教育公平不该让家庭独自承担,而需全社会共同托举。

“束修”的精神内核,是“教育机会”的实质平等。当前城乡、校际差距仍客观存在,“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正通过“教师轮岗”(如北京东城区每年轮岗教师占比15%)、“名校集团化办学”(如上海“建平教育集团”带动12所薄弱校)、“优质资源共享”(如杭州“名校+新校”模式)缩小差距。云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后,山区学校的操场铺上了塑胶,实验室配备了新仪器,孩子们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上计算机课。这种努力让每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对每个带着束修的学生敞开大门,当代社会也在努力为每个孩子敞开优质教育的大门。

“束修之外”的教育温度,永远体现在教师的奉献中。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13年送出2000多名女大学生,身患23种疾病仍每天凌晨5点起床陪学生早读,她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深处任教36年,从“支姐姐”变成“支妈妈”,教过1000多名学生,她说“我愿意做一轮明月,照亮山里孩子的路”;西藏墨脱的教师桑杰曲巴扎根边疆20年,背着学生蹚过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上学,他说“只要有一个孩子,我就不会离开”。这些教师的付出超越了物质回报,正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育的温度正来自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

八、教育的本质:超越束修的心灵相遇

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本质,是“心灵的相遇”——学生带着求知的诚意,教师怀着育人的热忱,在知识的传递中实现灵魂的对话。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种师生间的精神共鸣,与束修的多少毫无关系;宰我“昼寝”被孔子批评“朽木不可雕也”,却仍在孔子去世后说“夫子之贤,过于尧、舜远矣”(《孔子家语?正论解》),可见教诲的力量能超越一时的严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解放”。“有教无类”打破阶层的束缚,让平民子弟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材施教”释放个性的潜能,让不同特质的人都能“各尽其才”。从孔子的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到当代学子通过教育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工匠,教育始终是实现社会流动、促进公平正义的“最伟大的平等器”(林肯语)。正如《礼记?礼运》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公平是“天下为公”的重要基石,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地追求幸福与价值。

九、束修不朽:教育公平的千年回响

孔子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穿越两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平等与尊重。“束修”是形式,“诚意”是内核;“教诲”是手段,“成人”是目的。这种理念从孔门学堂到现代学校,从“六艺”到“德智体美劳”,形式在变,本质未变。

历史上的教育家,都在延续这种理念。墨子“上说下教”,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学习;朱熹“开门授徒”,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农民识字;晏阳初“平民教育”,在定县教农民“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样本领。他们的实践证明,“有教无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教育精神。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束修”的形式会继续演变——可能是线上课堂的一个点赞,可能是课后作业的一句“老师辛苦了”,可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精神会永远存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照亮,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的晨光中,对那个攥着束修的少年说的那句“进来吧”,简单却温暖,开启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正在每个课堂、每个校园、每个孩子的心中,继续向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