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庙里正是供奉了陈钦,甚至还有一庙祝做日常打扫。
这处庙倒是洁净不少,但许攸心中的警惕却丝毫不见少的,反而硬生生忍着饿,一直在角落里躲到了天黑。
然后趁着夜色,许攸敲开了庙门。
一个垂垂老者打开了门扉,他在看到许攸后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将他引入了偏厢。
他看着饥肠辘辘的许攸,问道:
“寺里也并没有多少吃食,但许你一碗米粥还是可以的。”
说完,也不理会许攸,就去淘洗粟米,准备熬粥了。
许攸盘在木地板上休息,看着老叟在院中忙碌,忽然问了一个问题:
“老汉,我以前也来过这悯忠里,原先这里不说殷实饶富吧,但也人丁兴旺。后来不还听说陈公开恩,免了你们里三年税赋吗?按理说这日子应该是越过越好的。但我今天故地重游,却没想到这里萧条至此。这是何原因呀?”
那庙祝正在淘米,还顺手洗了一把韭菜准备放进陶瓮中,可听到许攸问这话的时候,却直接将韭菜倒掉了,他扭头就怒骂:
“什么开恩,你这娃子晓得什么?”
说完,那庙祝击将这些年来悯忠里发生的事情一一说来。
原来上面是免了悯忠里三年劳役和税赋不假,但先是让里社在道边修建了神道碑,然后又起了一处神庙,这些都是让里社自己出人出力。
这两事其实也能接受,毕竟这也是他们全里人的骄傲,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被立碑供奉的。
但后面的事却越来越离谱了。
先是在里社外六里的地方,郡里说要建一处驿站。
悯忠里的道路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它就靠近颍川到大谷关的官道上,是颍川进入京都的必经之地。
所以修驿站是好事,而且悯忠社的人也会因此受益,毕竟商旅来的多了,他们这些人就是租赁一些空地做货场,也能挣到钱。
但偏偏离谱的是,这驿站被建好后,这一应供给却全部都是由悯忠社来负担的。
而且上头还说了,这些并不是原先的劳役和税赋,陈公是免了之前的,但这些车马税却是新的。
没办法,悯忠社都是一群黔首,最有势力的人家就是当年陈钦的家族,算是土豪了。
但陈钦自己死了,他弟弟和儿子都被迁到了汝南做了贵人,整个悯忠里就这样没了强力人物。
于是郡里的胥吏们如何说,他们就只能接受了。
就这样,在负担了神庙、驿站两项公共工程后,原先被减免的劳役和税赋丝毫没有减少,甚至还隐隐变多了。
如是,负担就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转移了。
如果只有这些事的话,那悯忠社还不会如此,因为最差也就是和以前一样。但偏偏后来陈公大典兵,开始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