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集团想在柔上县建自营仓储中心和物流转运中心,三三零一地块是最好的选择。
柔上县是农业县,工业用地指标很少。
几乎就没有现成的工业用地。
临时征地的话,全套手续跑下来,可能一两年过去了,京海集团不可能等这么长时间。
除此之外,三三零一地块,离着袁瀚海出生的袁秀才村非常近,直线距离不超过两公里。
袁秀才村的村民,到仓储中心和转运中心上班简直不要太方便。
所以,把这块地攥在手里,就等于把主动权攥在手里。
石宏熙费半天劲,把京海集团劝回来,可项目能不能落地,还是要看他这个常务副市长同不同意。
到时候,由他出面,协调用地问题,既有了面子,还能趁机大赚一笔。
可谓一箭双雕。
……
二百公里外的青山。
宋思铭心情多少有些压抑。
这段时间他忙活了两件事,一件是江北大学新校区,一件是京海集团的自营仓储中心和物流转运中心。
但这两件事都不顺利。
随着昌顺重新加入战局,青山离着江北大学新校区越来越远,而京海集团这边,已经不取决于他了,而是要看联合调查组,能把丰瑞县的问题调查到什么程度。
如果只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话,那青山注定与京海集团无缘。
不过,这两件事宋思铭都是辅助,真正负全责是市委常委,副市长程奎。
程奎比宋思铭更惆怅。
时刻关注联合调查进展的同时,程奎又托人打听了昌顺那边的消息,确认昌顺在高新区,给江北大学预留了两千亩土地,面积上,比昌顺和丹霞多了五百亩。
另外,昌顺还增加了多项优惠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员工福利宿舍,落户政策,人才政策,另外还要给江北大学新校区配套附属小学,中学,解决教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一操作,直接就把青山和丹霞比了下去。
同时,丹霞那边也传来消息。
丹霞已经主动退出对江北大学新校区的争夺。
青山要不要跟着退出,便成了一个问题。
程奎自己拿不准,只能找宋思铭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