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我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的答案 > 第7章 势力(第1页)

第7章 势力(第1页)

时光总像清晨沾在指尖的露水,在晨露凝结又消散、暮霞铺展再隐去的晨昏交替里,顺着指缝缓缓流淌——你盯着它时,能看见颗粒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可稍一恍惚,便已从掌心溜走,只留下掌心残留的些许凉意。

人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每一次俯身拾起的落叶、每一回与陌生人的擦肩对话、每一场深夜里为难题辗转的思索,都像山涧里的涓涓细流:有时是清浅的溪,带着白日的暖意;有时是微凉的泉,裹着深夜的沉静。

它们慢慢汇聚,顺着人生的河床蜿蜒,最终沉淀在心底,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经验——像老茶罐里逐年叠加的茶饼,带着时光赋予的厚重,也藏着每一段过往的温度。

这些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像暗夜里前行路上的一盏豆油灯:灯芯虽弱,却能在迷雾漫过前路时,轻轻拨开雾霭,映出脚下隐约的石板;能在寒风卷着碎石袭来时,拢起一圈温暖,让人有勇气继续迈步。

它或许藏在面对熟悉难题时的从容里——比如再遇到雨季漏雨,不用再慌慌张张找瓦片,只需按记忆里的步骤加固房梁;或许显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条理中——比如整理府中账目,不用再对着单据发愁,只需按以往的分类方式梳理,很快就能理清收支。这些细碎的帮助,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像春日里突然飘来的花香,让人在忙碌中多了几分安心。

可凡事向来有两面性,就像月亮总有阴晴圆缺。

当这些固有的经验一次次在实践中得到印证——比如按老方法种庄稼,年年都能有不错的收成;比如用熟悉的话术与人交涉,次次都能达成目的——当凭借这些经验,总能轻松跨过眼前的沟坎,不用再费力气琢磨新的办法时,一种不易察觉的“惰性”便会像青苔般,悄悄在心底的角落滋生。

这种懒惰,从来不是行为上的懈怠:不是日出时不愿起身去田间劳作,不是傍晚时懒得动手收拾庭院,而是思想层面的停滞——像生锈的齿轮,再也转不出新的角度。

是看到新鲜事物时,第一反应不是好奇,而是本能地后退:比如见人用新的工具织布,便觉得“老机子织得才结实”,连尝试了解的心思都没有;是遇到问题时,不愿再花时间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想着“以前就是这么办的”,敷衍地套用过往的经验,哪怕眼前的情况早已不同。

就像习惯了走门前那条平坦大道的人:大道两旁栽着整齐的杨树,路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闭着眼都能数清走到巷口需要多少步。

这般走得久了,再看见不远处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路边长着不知名的野花,路面偶有凸起的石子,便没了半分探索的兴致,只觉得“走起来麻烦”,却忘了小路尽头或许藏着更美的溪涧。

又像习惯了用固定公式解题的学子:课本上的公式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类似的题目,提笔就能写出步骤。可一旦碰到新的题型,公式套不进去,便不愿再花心思去推导新的解法,只坐在那里发呆,抱怨“题目出得古怪”。

这般长久下去,思维就像被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锁链看不见摸不着,却偏偏让你迈不开新的步子。

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想当然”的误区——总觉得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就是世间所有事情的模样。

就像坐在井底的青蛙,看见头顶那片圆月亮,便以为天下的月亮都只有这么大。

却忘了世界的广阔与多样:忘了南方的水乡多河,水上交通发达;忘了北方的荒漠干燥多风。

忘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往往会孕育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处事准则——有的地方待客以酒,有的地方待客以茶;有的地方办事讲速度,有的地方办事讲规矩。

张玉汝就曾真切地栽过这样的跟头,而且栽得不算轻。

他在豫州怀庆府已经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从总爱追着蝴蝶跑的懵懂孩童,长成了遇事能沉住气的沉稳青年。

在他眼中,怀庆府的生活模式是那样自然,那样普遍——就像太阳总会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

以至于他下意识地认为,整个神州国的所有地区、所有聚居地,都应该和怀庆府相差无几。

就算有差别,也绝不会超出豫州的范畴。

正是带着这样的“想当然”,当他背着行囊,离开熟悉的怀庆府,踏上前往其他地域的旅程时,麻烦便像赶集似的,接踵而至。

无论是复兴会控制的地盘,还是那些没被统一管理的混乱之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跟怀庆府截然不同。

张玉汝还记得,在初到混乱之地的时候,他因为不懂当地那套弯弯绕的规矩,直接拍了一个路人的肩膀问路,结果被对方当成了找茬的对头,差点动起手来。

这些因经验错位闹出的矛盾,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认知有多狭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