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奇闻怪谈之吃播 > 第22章 越姬乌丝(第8页)

第22章 越姬乌丝(第8页)

一日,冯燕趁机混入张婴家中参加聚会。他找准机会,悄悄溜进了卧室,躲在门后。待张婴酒醉归来,妻子小心翼翼地打开房门迎接。她利用衣袖遮掩着冯燕,冯燕则像只猫似的贴着墙边挪动,却在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落在枕头下,恰巧与一把佩刀相邻。此刻的张婴已经酩酊大醉,双眼迷离。冯燕趁机指了指头上的头巾,示意妻子拿过来,妻子误以为是要头巾,直接将旁边的佩刀递给了冯燕。冯燕接过刀,凝神屏息,一刀割断了妻子的脖子,然后裹着头巾悄然离去。次日清晨,张婴醒来,发现妻子惨遭杀害,震惊不已,想要出去澄清事实。然而,邻居们都认为凶手就是张婴本人,立即将他捆绑起来,并火速通知了他的岳家。岳家人蜂拥而至,一致指责道:“你平时就老欺负我们女儿,现在还编造罪名陷害她,如今更是丧心病狂杀了她!就算不是你亲自动的手,怎么可能你还活着,她却死了?”

话说众人抓住张婴,一顿狠揍,打得他无法开口说话。官府认定张婴就是杀人犯,无人为其辩驳,只能被迫承认罪行。一众手持棍棒的司法小吏押着遍体鳞伤的张婴走向刑场,围观群众上千人,密密麻麻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就在这个时候,人群中冲出一名男子,他拨开人群大喊:“先别急着冤枉好人!其实是我偷了他的老婆,然后又杀了她,应该抓的是我才对。”

小吏们立刻逮住了这名主动认罪的男子,仔细一看,此人正是冯燕。司法官带着冯燕和相关证据去见贾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汇报了一遍。贾公听后,上报朝廷,请求以交还自己的官印为代价,换取冯燕免于死刑。皇帝被贾公的义举所感动,下诏特赦滑县所有被判死罪的犯人。

这段插曲过后,作者感慨万分,不禁赞叹道:“我向来热爱听太史讲古论今,更偏好讲述那些充满道德情谊的故事。此次关于冯燕的事件,是我在朝中担任元和年间内外郎时,听我的好友刘元鼎讲述的。唉!情欲之炽烈,有时甚至胜过水火,怎能不让人畏惧!然而,冯燕虽犯下不义之举,但他勇于承担罪责,洗清无辜者的冤屈,这种骨子里的古代豪侠之气,实在令人钦佩!”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东部有个名叫李生的青年,身为某位藩台臬司的儿子,靠着家底到京城的北雍求学。在那里,他结识了教坊的头牌佳丽杜十娘,两人感情深厚,交往长达一年之久。不过,随着时光流逝,李生的钱袋子逐渐瘪了下来,这让杜十娘的母亲颇为不满,开始嫌弃李生频繁登门。

尽管如此,这对情侣的感情却越发甜蜜。杜十娘不仅姿容出众,在教坊中堪称一代佳人,而且精通琴瑟歌舞,才华横溢,瞬间成为了长安城诸多翩翩少年心中的女神。母亲见女儿与李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先是言语挑衅,试图激怒李生,怎料李生依然谦逊恭敬。之后,母亲的态度愈发严厉,杜十娘为此更是苦不堪言,坚决表示愿意终身跟随李生。

深知杜十娘并非亲生女儿的母亲,盘算着按照规矩,教坊女子脱离乐籍需要几百两银子,同时她也清楚李生早已囊中羞涩。母亲打定主意,想借此机会难为李生,让他自觉无力支付赎身费用,从而自行离开。于是,她恶狠狠地对杜十娘说:“如果你能让郎君筹措到三百两银子给我,我就放你自由,随便你去哪里。”

杜十娘胸有成竹地回应:“李郎虽然身处困境,筹集三百两银子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银子不好攒,如果银子凑齐了,母亲您又违背约定,那该怎么办呢?”

母亲瞧准李生此刻穷途末路,故意侮辱他,指着烛光中绽放的火花笑道:“李郎要是真能带着银子上门,我保证让你带着我家十娘离开。你看这烛火开花,预示着你会得到我的心肝宝贝。”

就这样,两人达成了赌约,各自怀揣心思结束了对话。一场围绕爱情、金钱与命运纠葛的悬疑大戏就此拉开序幕……

深夜时分,杜十娘满脸愁容,对李生哀婉地说:“公子虽财力有限,但在亲朋好友中难道就没有能帮上忙的吗?”

李生听闻,又惊又喜,连连点头答道:“当然有!只是之前不好意思开口罢了。”

次日,李生故作整装待发的样子,挨个拜访亲友,四处借钱。然而,亲戚朋友们见他长期流连烟花柳巷,忽然宣称要南下,大多半信半疑,加之李生的父亲因他流落他乡而震怒,早些日子已写了封信断绝他的经济来源,现在谁肯借钱给他呢?大家都找借口推脱,说什么借出去怕是要不回来,或者担心李生日后无力偿还。一个月过去了,李生还是两手空空回到了杜十娘面前。

杜十娘半夜长吁短叹:“公子果然没能筹集到一文钱吗?妾身床褥之下藏着百五十两碎金,藏在棉絮之中。明天,你找可靠的人悄悄取出,按顺序交给妈妈。除此之外,妾身也无能为力了,这可如何是好?”

李生听闻此言,犹如黑夜中见到曙光,赶紧抱着褥子离开了。他把褥中藏金之事告诉了亲友,大家同情杜十娘的痴心诚意,于是纷纷慷慨解囊,凑够了一百两银子。李生含泪对杜十娘说:“看来我真的走到绝境了,可是还差五十两怎么办呢?”

杜十娘拍手笑道:“不用担心,明天我去邻居家的姐妹那儿想想办法。”

如期而至,杜十娘果然又筹集到了五十两银子。合在一起的二百两银子被呈上,本想耍赖的母亲见状,杜十娘哭诉道:“您当初要求郎君准备三百两银子,如今银子已经备齐,您却反悔。如果郎君拿着银子走了,我从此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母亲担心人财两空,只好妥协:“好吧,按约定办事。但是从头到脚,哪怕是一根发簪、一块手帕,都不能带走。”

杜十娘欣然接受,第二天,她挽起头发,穿上粗布衣服,跟随李生走出院门,与院中的姐妹一一告别。众姐妹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她们说:“十娘是我们这里的头号美人,如今却跟郎君穿着破旧衣裳走出院门,这不是让我们姐妹脸上无光吗?”

于是,大家纷纷从自己身上摘下首饰衣物赠予杜十娘。眨眼间,杜十娘便焕然一新。姐妹们又商量着说:“郎君与十娘历经艰难险阻,他们的行李竟然如此寒酸。”

于是,每人又赠送了一个箱子。箱子里究竟装了多少财物,李生不清楚;杜十娘似乎也不知晓。日暮时分,众姐妹含泪惜别。杜十娘与李生回到简陋的旅馆,环顾四周,四壁空空。李生呆呆地看着桌案,而杜十娘则毫不犹豫地褪下左臂的丝巾,抖出二十两朱提银,对李生说:“带上这些作为你们路上的盘缠。”

次日清晨,李生雇好了马车,从崇文门出发,一路奔向潞河,准备搭上一艘奉使的船只。抵达码头时,先前的金银已全部用尽。这时,杜十娘再次展现她的神秘力量,轻轻挽起右边的衣袖,亮出三十两银子,笑着对李生说:“这点银子,足够咱们在路上买吃喝啦。”

李生接连遭遇意外惊喜,感觉自己简直是撞了大运,从秋天到冬天,心情愉悦如同嘲笑孤单的大雁,鄙视水中的孤鱼,誓愿白头偕老,即便是冰霜满地,也要对彼此的热情保持红火如枫叶。这份喜悦之情,无需赘述也能体会。

船行至瓜州,他们告别了使者的豪华大船,另行租了一条小舟,计划次日过江。这天晚上,江面上月圆如璧,月光洒在江面,如镜子般明亮,李生对杜十娘说:“自从出了京城,咱们一直低调行事;今晚咱们有了自己的小船,何不尽情享受一下?江南的水月风光,比起塞北的风烟,又是怎样一番滋味?为何要在这静寂中度过呢?”

杜十娘同样因为长久以来隐姓埋名,内心深处对远方家乡充满了思念,面对江上月色交融,不由得黯然神伤。于是,她与李生携手月下,坐在船头。李生意兴阑珊,举杯邀请杜十娘唱一首歌,以酬谢这美丽的江月。杜十娘浅吟低唱,悠扬旋律中透出淡淡的悲伤,其感人程度,连乌鸦啼鸣、猿猴哀咽都无法比拟。

旁边一条船上有位年轻的盐商,常年在扬州做生意,年末正要返回新安老家,年纪约摸二十出头,是青楼中公认的风流才子。他听到歌声,兴奋得几乎要飞起来,遗憾的是,歌曲很快就停了,他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天亮时,一场风雪阻碍了航程。新安盐商注意到了李生的小船,凭直觉察觉船上定有不凡之人。他戴着貂皮帽子,打扮得潇洒帅气,频频看向李生的船。当他偶尔觑见船内的动静,便敲打着船舷,唱起了歌谣。李生推开篷窗,四下望去,只见雪色皑皑,一片森然景象。新安盐商热情邀请李生上岸,一起去酒馆畅谈。几杯酒下肚,盐商试探性地询问李生:“昨晚那美妙的歌声,究竟是何人所唱呢?”

李生如实相告。盐商接着又问:“过了江,公子是否就回故乡了呢?”

李生面色凄然,无奈地说出了难归的原因,并透露了杜十娘打算陪他浪迹吴越山水之间的打算。

酒过三巡,新安盐商被触动,严肃地对李生说:“你现在就像荒芜之地带着桃李,就不怕明珠掉地上引来争夺吗?江南这个地方的人最擅长撩拨人心,一旦动真情,别说生死,连九牛二虎之力都使得出来。何况杜十娘才貌双全,行为深不可测,谁能保证她不是借你过桥,暗地里与他人另有约定呢?万一真那样,那太湖的烟波浩渺、钱塘江的风急浪高,说不定就会变成公子你的葬身之地。再说了,常言道‘父与色哪个更重要?欢乐与危险哪个更紧迫?’希望公子慎重考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