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将士,行走在他们中间,看着这一幕,心中都是非常感慨。以前的时候,他们这些当兵的,何以受过如此对待!
<divclass="tentadv">人心都是肉长的,能被百姓拥护,谁能不自豪!
从将军到普通军卒,从男兵到女兵,全都昂首挺胸,为身为如此受百姓拥戴的京营一员而自豪。
崇祯皇帝这边,则是吩咐前来送行的地方文武官员,对为首的卫景瑗交代道:“朕把晋中交给卿等,须得认真治理,急民之所急,解决民之困境。如有困难,无论是天灾,又或是贼军大举入侵,如地方无力解决,皆可急报于朕,无须任何顾虑!”
此时的卫景瑗已经养好了腿病,领着手下跪送皇帝,连忙回应道:“微臣遵旨!”
崇祯皇帝相信卫景瑗的能力,也不再多话,当即翻身上马,在一众锦衣卫校尉的簇拥下,踏上了下一个征途。
他没有叫卫景瑗他们不用跪,也没有劝沿途跪送的百姓不用跪。因为他知道,这是在十七世纪,跪礼虽重,他是皇帝能承受的。也是因为跪礼,方能表达这方百姓的感情,如此,便让他们跪便是了。能回应这份跪礼的,便是早日平定天下的动乱,还他们一个太平!
从晋中再次出征,崇祯皇帝所率领的京营,又一次扩大了。驻守真定的贺珍,也奉旨押送后续的粮草到了晋中,真定那边的防务,自然也移交给新建地方军队。他所领的骑军两千,步军三千已经归队。
如今,崇祯皇帝的手下,已经有骑军一万三千骑,步军三万九千,合计马步军五万二千。
多么?绝对不多,但是比起刚从京师离开时候只有万余骑军来说,已经翻了好几倍了。打仗,就要越打越多才好。越打越少的话,再精锐的军队都经不起消耗。
这次他选择班师的路线是过雁门关到大同,再到宣府,最终返回京师。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崇祯皇帝是要核实下宣大防线的军备情况,以及农耕情况。这里是当作根据地来经营的,他不希望出任何问题影响根据地的建设。
等崇祯皇帝领军快要到代州的时候,忽然就收到了太原卫景瑗派来的信使急递。
一开始,崇祯皇帝还以为他刚领军离开,李自成的军队就打来了。因此,他连忙拆开奏章看了起来。
结果,这一看之下,他都有点无语。
原来,卫景瑗在奏章中说,李贼控制的晋南地区,不断地有百姓和军卒逃到晋中来,并且这几天越来越多。对于百姓,卫景瑗都安排了,但是对于那些李贼的逃卒,这是算造反的,他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便只能请示皇帝了。
崇祯皇帝不知道,他之前让京营将士连续三天讨论忠烈堂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就迅速传开,很快就被人传到晋中各地,甚至向晋北和晋南传去。
晋北那边,是事先知道有这个事情的,但是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怎么样了,此时听闻了这个事情,顿时就没有疑虑忠烈堂到底有没有的事情。
而晋南没有收复,名义上还在大顺军手中。那些大顺军军卒听闻了这件事情之后,一个个都是非常羡慕。
崇祯皇帝坐镇在晋中,这晋中和晋南的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首先是晋中发生的饥荒,晋南的人都看着的,被崇祯皇帝从京畿之地带了粮食进来,解决了饥荒,完成了赈灾。
以前发生饥荒,那是不知道会死多少人。可这一次,崇祯皇帝来了,饥荒就压下去了。
其次,晋中这边军队的整编等等,士气高昂,有什么待遇之类的,晋南这边都看着,这一对比之下,差距就明显了。至少此时的大顺军普通军卒,压根没有军饷一说,就只管饭而已。
如今,人家朝廷官军还有忠烈堂,而大顺军军卒死了的话,谁在意?
如此种种情况之下,晋南的百姓和军卒,想逃到晋中这边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不知道这些情况,也不妨碍崇祯皇帝做出决策。
他当即批复,就让卫景瑗按照他对待大顺军军卒的原则办理,妥善安置想要弃暗投明的百姓和军卒。
不过他也提醒,没有他领大军坐镇,要小心混入奸细,地方军队的军备情况,不能有松懈。
随后,崇祯皇帝便领军过雁门关,往大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