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萧奕把每个人放在他们擅长的地方,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擅长的事。
沈括也清楚,他们或许有点能力,可和那些真正的大梁栋梁比起来,能力要差不少。
能遇到萧奕,是他们的幸运。
萧奕并没注意到沈括在想什么,看着那三千人排成整齐的队伍打饭,心中盘算明天三十天具体该如何安排。
这个时代的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晚餐碗里多一块肉,一个个都表足了劲。
毕竟,他们平日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见一次荤腥。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不是说吃不上肉,现代人意义上的精米白面绝大部分大梁人一辈子都没见过。
此时的西北,种植的主要作物是黍。
这种作物去皮之后是黄米,做成窝窝头的形状,就是主食。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西北人都是吃面的。
可这顿顿吃面的日子,来之不易,除了麦子品种的改良,增强了耐寒,耐旱的能力,还有西北水利建设的功劳,有了足够的水力资源,才养活了相比于黍更娇贵的麦子。
此时,没有水库,引水渠,没有大型机械挖出的深斤,西北的农田突出一个看天吃饭。
这种环境下,五谷之中能较为稳定收货的,只有黍,粟和菽。
其中粟,便指的是各种小米。
小米能吃,但不能多吃,一是本身不好消化,二是性寒,吃多了伤脾胃,让小米更难消化。
能选择的主粮作物,除了黍,再无他选。
只是,黍去壳产出的黄米,味道实在不怎么样,相比于稻米,黄米吃起来黏且粗糙,甚至会有拉嗓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