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大犀自己也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团团转。
因为他非常清楚,陇右道本来就是要送给苏家的!如今的大岩国,只有苏家才有能力让国家恢复秩序,走上正轨。他鲜于家族顶多只能保证替苏家管理好陇右道,但绝对没有能力掌控整个大岩国啊!
而且,鲜于家族真的从来没有这份野心。
可问题来了,如果他们现在当上了陇右道的王,那该如何向苏家交代呢?
但再看看整个朝堂上嗡嗡嗡的嘈杂声,很明显大家都对他鲜于家族充满了不服气和不满。此时此刻,如果将苏家提出来,无疑会给苏家招来灾祸。
毕竟,宁王当初就是打着打压鲜于家族扶持其他家族的旗号吸引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家族前来投靠的。而这些家族的目的,不就是想把鲜于家族从高位拉下来,然后自己取而代之吗?
这会儿,鲜于大犀更不敢提苏家了。
唉!
宁王这一招,直接打乱了鲜于大犀的布置,有点麻烦。
也不知道,这宁王今天玩这一招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鲜于大犀如今只能静观其变了。
反正,其他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好了,管家见事情不对,自然知道怎么处理。
所以,鲜于大犀直接开口拒绝。不管宁王宇文泰想要做什么,设置了什么陷阱,反正他不接招就对了。
“大犀何德何能,岂能接受。还望宁王收回旨。”
呃!
宁王宇文泰愣了。
宁王宫太和殿的文武百官愣了。
这么大的馅饼从天而降,鲜于大犀竟然不接?
这是,欲拒还迎?
随即,所有人又觉得自己明白了,不就是三辞三让嘛。
啧啧啧!
老六啊。
“三辞三让”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候,其实和周泰伯有关。当年,周泰伯因为不想继承王位,就把位置让给了三弟季历。这件事被后人广为传颂,认为他有非常高尚的品德。
孔子曾经评价过这件事,他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他三次推辞掉天下,百姓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去赞美他。”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
后来到了汉朝,“三辞三让”慢慢变成了开国皇帝登基前必须走的一个流程。
真没想到啊!这鲜于大犀看起来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样子,原来内心如此阴暗。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能掌控住宁王宇文泰,不仅让宇文泰心甘情愿地把皇位交出来,而且还玩起了“三辞三让”这种把戏。
一时间,文武百官直接把鲜于大犀给黑化了,各种猜测在文武百官的眉眼官司里传递来传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