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凯子哥过度追求风格化,他故意减少台词,让演员之间靠眼神来交流。
本来观众就看得云里雾里,你他妈还不说话,不扑街就有鬼了。
凯子哥追求一种很高级的审美,不仅仅是在影像风格上,也在文学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念奴娇这个词牌下最屌的词是哪首呢?
寻常人的回答多半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是对宋词有研究的人,多半会说是张孝祥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也就是说,专业审美和大众审美,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寻常人看小说追求跌宕起伏的剧情,各种爽点什么的。
但专业人士推崇的小说是《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些。
剧情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
最顶级的小说家都在弱化剧情,凯子哥觉得自己作为最顶级的导演,弱化剧情是必然的。
但小说可以一个作家独立创造,除了他自己的时间,投入成本为零。
而读者如果不喜欢,不看就是了,也不用付出什么成本。
电影则有工业属性,需要巨大的投资,成片之后又需要观众购票来买单。
爷了钱,买了票,你就踏马就给我看这?不骂你骂谁?你不扑街谁扑街?
……
张国容看到杨叶,心情有些复杂。
张国容自认跟杨叶关系不错,当初杨叶拒投凯子哥新片的时候,他就自告奋勇跑去做和事老。
但杨叶没有给他面子,因为交情是交情,生意是生意。
张国容问杨叶:“你为什么要拒绝投资凯哥导演的新片呢?”
杨叶回答:“他已经飘了,如果不能沉下来,这辈子再没有可能拍出让人称道的电影,我不能拿钱打水漂。”
张国容不信邪,他跟凯子哥相处过,认为凯子哥才华横溢,怎么可能再也拍不出令人称道的电影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国容的性格,容易走极端,所以他一转身就去帮凯子哥拉投资,最后甚至自己掏了几百万,妥妥的付费上班。
但是现在,一切如同杨叶预料。
哪怕是凯子哥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拍出一部经典之作,把杨叶的脸抽烂,最终也只拍出了一部平庸之作。
不仅票房扑街,奖项颗粒无收,影评人那里的评价也非常一般。
张国容忍不住问杨叶:“你真的是紫微星转世啊。”
杨叶摇摇头:“少来了,我不信这些的。”
“那你怎么算得这么准?”
“一看剧本,二看人,综合一分析,结果就八九不离十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