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曹操自己的地盘,更重要的是严酷、有效的统治,而不是名声。
比如,只要历史上曹魏后来的“错役法”等制度实施完善,把军队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扣着。
前线将士就算心里再不服曹家,也不敢在战局不利时,轻易投降敌人的。
乱世用重典见效快嘛,要什么仁义道德,直接法家之治高效整合,见效多么的短平快?
这种情况下,曹操更在乎“威”,而不是“名”。
而强行借机封公爵,引诱反对者冒头并诛杀,正是一种“以名换威”的高效举措。
既然名已经恶了,那就恶到底,一条道走到黑,拿名换其他更高效的东西!
或许,这也是天下从“三国”演化为“两强对峙”格局后,对曹操心态最大的影响吧。
刘备在追求“每与操相反”,极致追求正统性和名德。
而曹操也在不由自主追求“每与备相反”,反正求名求不过刘备了,索性求点实际的。
“此事,确实要加快筹谋了。仲达,你就回一趟许都,代表孤向文若暗示此事,督促他尽快办妥——定要在刘备和孤相持于荆襄的这段时间内,办妥!”
司马懿闻言,内心也是颇感狂喜。
眼下正面战场,丞相面对强敌,也难以再取得决定性的大功。自己留在前方,出谋划策立功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但如果能暂时回许都,先处理那些劝进的事情,那可就容易出彩得多了。
不过,司马懿还是很了解朝中几大重臣的,他在看人方面,揣摩得很细。他也知道,这事儿荀彧未必肯配合。
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向曹操请示:“属下位卑权轻,若是荀令君不愿推行,不知……”
曹操眉头一皱,果然对司马懿生出了嫌弃之心。
他压根儿没想过,荀彧还会在这种事情上反对他。
“文若与孤知交近二十载,岂会不如孤意!休要胡思乱想!”曹操下意识就先骂了司马懿一句,但仔细想想,又有点多疑心虚,最后还是低声补充,
“若真有变故,此事便交给侍中郗虑来主持!绕过尚书令!陛下升赏赐爵,何时非要尚书令点头了,有侍中也是一样的!”
曹操也知道,如果真有那一天,绕过尚书令法理上确实不太好看。
但这种乱世,哪有事事处处那么讲“程序正义”的,事急从权是必须的。
司马懿得了曹操首肯,自然是暗暗得意,这次,终于有机会进一步表现自己了。
……
话分两头。
且说曹操派出司马懿、从宛城暂时回一趟颍川许都,去大后方遮掩“于禁兵败”的坏消息,
顺便大肆鼓吹之前夺取南阳、襄阳、上庸的功绩,帮着曹操运作封魏公的事宜。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运作,没有一两个月是不可能有眉目的。
另一方面,被曹操派去樊城方向的郭嘉,在经过数日安车蒲轮的转移后,终于拖着病体,顺利抵达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