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抬头道,“九岁!”说着,乐不可支,“大胖小子,皮着呢!”
“啧!!”
李景隆吧唧下嘴,颇有些不是滋味儿。
他才一个儿子,而盛庸都有孙子了。
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历史上盛庸的孙子好像就是周王朱橚的女婿。永乐二年,在盛庸负气自杀之后,被朱棣赐婚。而在历史上,李景隆被朱棣降罪,要带到北京圈禁的时候,好像盛庸这个孙子和李家人,还设法营救来着!
“公爷您的子嗣确实是太单薄了!”
盛庸看向李景隆正色道,“我等武人,子孙也是武人,万一。。。。。是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景隆瞥他一眼,“我不在甘州这段时间,肃镇如何!”
“外甥打灯笼,照旧!”
盛庸笑笑,他名义上是李景隆的副手,其实这个差事他是真不想干。因为肃镇上下,那些军官都是曹国公一手提拔的,对他这个指挥佥事压根就是爱搭不理。
而且因为他是外来户,甚至肃镇一些人一些事对他而言,讳莫如深。
“宁夏那边!”
他顿了顿,又道,“来过两次公文。。。”
“是庆阳那边还是。。。。?”
“庆王爷发来的公函!”
盛庸说着,从桌上抽出两张公文,“第一份,问您何时开始帮他营造王府!第二份。。。。”说着,他的表情凝重起来,“蒙古兵马屡次骚扰银川,而庆王麾下兵员缺口甚大,且。。。。。庆王人在韦州。。。。。。”
庆王朱栴的封地在银川,但他不愿意去。因为银川就挨着北元残部,经常被骚扰。再加上那地方太苦,他就赖在韦州,整日给他皇帝老子上书叫苦,就是不过去。
忽然,李景隆看到一个契机。
此时的宁夏还没有设置总兵,成为大明朝的边关重镇。而是隶属于陕西行都司,称宁夏卫。也就是说,李景隆这个如今执掌陕西都司大权的都指挥使,可以堂而皇之的对宁夏卫,指手画脚。
一个大胆的计划,迅速在他头脑之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