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羞赧地低下头,半晌,才坦诚道:“凌总,其实校内网是我创办的,一开始就是看到豆瓣和Facebook后,才生出的灵感,所以对标的对象也一直都是豆瓣……”
他后面的声音越来越小,大约有一种李鬼见到李逵的尴尬。
原时空中,王兴97年被保送到清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01年的时候,又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学习,直到2003年,才在圣诞节那一天回国创业。
他回国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叫“多多友”,实质上是一个纯粹的交友网站,但很快就发现用户积累缓慢,于是坚持不到半年就放弃了。
第二个项目是“游子图”,主要面对留学生市场,也就是将国外的一些照片上传到网站,然后网站负责在国内打印之后邮寄给留学生们的家人。
当然一起创业的合伙人有三个,这个项目确实带来了一些收入,可惜不足以弥补网站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于是运营差不多一年之后,“游子图”依旧宣布了关停。
而在这个时候,Facebook已经在美国火了起来,自然也被王兴注意到了,只是那时候他并没有放到心上,心里根本不觉得Facebook有什么发展潜力。
他在2006年3月接受某家网站访谈时,回忆说:
“2004年我看到FaceBook,但没有什么感觉,2005年上半年我又去看了,也没看出什么感觉。后来看到一些报道,2005年下半年我又上去仔细地看,这才有了一种体会,感觉它就是SNS的代表。”
而现在,王兴创办校内网,固然有Facebook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受到了豆瓣的刺激。
不仅仅是因为豆瓣本土化更成功,其中一些小功能,更是令人惊艳,除了主功能影音评分服务之外,像那些“豆瓣小组”,“同城服务”之类的,早就牢牢抓住了无数国人用户的心理。
当然,最让他感到触动的,还是看到豆瓣通过一系列骚操作,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后,凭借其影响力,把一个知名大导整治地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这种操纵舆论,呼风唤雨的本事,实在太符合他心目中对一个社区巨头的定位了。
也因此,他在休养了三个月后,于去年12月底,再次创办了“校内网”。
有了豆瓣的成功经验,王兴可以说是直接开抄,少走了前世无数弯路。
并且因为同在京城的关系,为了不和豆瓣产生直接碰撞,他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了大学生市场,只短短三个月,就攻陷了京城三所高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然只靠抄袭还不够,一个抄子永远不可能赢过正主,王兴深知这一点,如果豆瓣做什么,校内网就做什么,那么他这一辈子都没有超越豆瓣的希望。
所以为了从功能上实现差异化,他又推出了“校友录”功能,深受大学生们喜欢,不然也不可能在豆瓣摧枯拉朽的攻势下,还能发展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势力。
在大学生市场里顺风顺水,王兴的心里是颇为自傲的,甚至觉得凭借这一点,一定可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只要有了钱,他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功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到校内网风靡全国高校之后,迟早有一天可以风靡全国,一定能够实现对豆瓣的超越。
他一直怀揣着这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总觉得成功就在眼前,哪怕网站再困难,也有一股撑下去的勇气。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年初新浪豆瓣一场大战,高层监管变严,所有社区网站都成了重点关照对象,校内网快谈好的一笔融资也直接告吹,网站运营岌岌可危,最后让陈一舟捡了漏。
凌平听着王兴的诉说,整个人也是一愣一愣的。
好家伙,蝴蝶效应还是出现了,本来十月份才该卖出去的校内网,居然四月份就卖了,直接提前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