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冯浩一块,也有被冯浩影响。
冯浩在图书馆选书都很随机。
有一次他们还聊了这个话题。
冯浩说,没有目的的找书,遇到一本书,感觉很有意思,像是偶遇一般。
初听没有什么,可是细想就觉得有趣。
还有他说的浪费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会浪费时间也很好。
感觉冯浩本质是一个没有特别强的进取心的人。
可是日常他做事又很认真,做每件事都认认真真的做好。
人生就是由一件一件事组成的,你把每件事都做好的话,那你的人生就很好了。
所以她也随便找一本书,图画多多的,可以少动点脑子,提高一下审美。
而冯浩选的《春城故事》剧本解读有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剧本内容,一部分是介绍了拍戏的花絮,一部分是这部剧播出后的反馈,彭导的采访,当时报纸的报道,新闻的报道,观众的来信,观众的观影感,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全面了,虽然是一本剧本解读,实际上可以读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字里行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动。
新闻报道的模式也很有意思,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之类的。
现在看片看到不错的,会转发朋友圈,或者有人在小红薯上写影评,豆瓣上写影评,抖音上发吹爆XXX。
但是那时候都没有这些社交媒体,那时候会写信,认认真真的写信给电视台,写自己的观影感受。
都说社交媒体提高了社交速度,实际上是避免了我们真实社交。
冯浩看书会把感兴趣的先翻开看。
他就先把后面的观众写信到电视台的信的内容看了。
这一篇内容的观众是说自己跟影片里的小麻花一模一样,曾经想过轻生,但是感谢小麻花给了我力量,我现在过的很好,与自己和解,也与家人和解了……
一封一封观众的信,有些信的价值观跟现在略有出入。
那时候还挺谈情爱的,情爱至上,现在看有点脑残,现在冯浩他们都比较务实一些。
那种没有回报的奋不顾身的舔狗少了很多,不鼓励了。
就连老实人肖哥也不干那样的事情了。
但是那个年代好像还有一些人,真的只为爱情故,要死要活的。
价值观不对的话,就会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