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权与皇权本就是一堆相生相克的冤家。
既然不能废除,那就削弱相权。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出台一些限制相权的制度,相权与皇权漫长的拉锯战,延续了上千年之久。
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自己后人权力被架空。
如果满朝都是平庸之辈,那么这个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毕竟,从只知道忠心的庸碌之辈手里夺权,可比从那些满是野心的聪明人手中夺权要容易得多。
太和殿内。
朱元璋继续向朱标传授着他的帝王心术。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喜欢忠臣多过能臣的。
这个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也有关系。
不过分优秀,也不至于太差,能够在自己掌握之中,忠心于自己的大臣,对于这些帝王来说才是完美的臣子。
可事实上,从四书五经内选拔出来的人才,真就能做到永远忠心大明吗。
要是朱元璋知道,他大明朝后期能选出“水太凉”的这种官员,非得气死不可。
这个没有骨头的家伙,正是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第三。
<divclass="tentadv">所谓人心善变。
八股取士虽然将考试内容规定在四书五经,将文人的思想禁锢。可这些读书人,哪怕是读再多的四书五经,难道他们就真的能如儒家推崇的圣人一样了吗?
在他们入朝为官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权力后,由于之前压抑的太过,有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扭曲。
后世,在一些人看来,大明就是亡于那群读书人手中的。
八股取士,选取的官员,按杨宪的话,说一句难听的,除了会四书五经外,根本就是废物。
不过朱标心中清楚的知道,自己此时是无法从这个方面说服他的父亲的,想起离开前杨宪和他说的一番话。
朱标在脑海里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说道:“父皇,你讲的这一切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没有外敌。”
“你试想一下,如果面对外敌入侵,满朝文武皆是庸碌之辈,到时候这一行为就不是什么江山永固了,而是灭种亡国!”
朱标的话,对于朱元璋来说如同一道晴天霹雳。
外敌入侵?
不过他又想了想,大明如今最大的外敌,不就是草原上的鞑子吗。
先前他们制定的购买羊毛,让对方产生经济依赖,从而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政策,已经消除了这个最大隐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