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延昭随即接话:“陛下,南疆虽非富庶之地,但忠武侯府也愿奉献二十万石粮草。”
李彦清微微一笑:“漕运虽受海贸冲击,然我怀安侯府尚可拨出十万两以备急需。”
秦承祖则淡淡地说道:“陛下,西南虽有战事,然镇南公府愿将南疆三成盐税上缴,供朝廷运筹。”
刘鹭眉头微皱,心中冷笑。
这些勋贵口口声声说着分忧,实则捐出的银两和物资不过是九牛一毛,与他们从战时中获取的暴利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他淡淡开口:“诸位果然忠心,然朝廷要办的,可不仅是补贴亏空。”
四人闻言,脸色微变,互相递了个眼色,却没有作声。
“朕准备修建铁路。”
刘鹭话音一落,正阳殿内瞬间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低声的窃窃私语。
“铁路?”不少人面面相觑,目光中带着茫然和疑惑。
这东西虽然早有耳闻,却大多停留在传言和外商的描绘中,没人真正见过。
刘鹭微微一笑,挥手示意众臣安静。
他知道,这些人并非不懂,而是对“新鲜事物”心存疑虑。
“铁路不是外夷的专利。”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在大殿中回荡,“朕已让人着手研究此事,修建铁路不仅能贯通南北,更能大幅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朕准备成立铁路公司,以股份制形式运作,朝廷主导,商贾与士绅勋贵皆可入股,共同建设这条通向未来的铁道。”
这番话一出,大殿内的百官顿时炸开了锅。
“股份制?”一名年长的礼部尚书疑惑地问,“陛下,此事虽利国利民,但是否需要如此大张旗鼓?这等新奇之物,未必能成功啊。”他的语气中透着试探与保守。
“何止是新奇!”另一名工部侍郎则更为直接,“这铁路得耗费多少金银?朝廷的财政能支持得起吗?”
但话音刚落,周炳(定国公)冷笑一声:“你们这些清流,就知道说空话。陛下都说了是股份制,哪用得着朝廷出多少银子?愿出钱的士绅商贾自然会出,何必杞人忧天?”
一旁,一个身材瘦削的官员默默低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袖中的算盘。
他正是京城中以清廉着称的官员——俞淳,时人皆称“包拯再世”。
俞淳并非不懂铁路的好处,相反,他是朝中少数对西洋器物抱有浓厚兴趣的人之一。
他心里早已盘算开了:如果投入一笔俸禄购买股份,未来的分红不仅能资助自己的地方建设,还能替乡里做更多实事。这“利国利民”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唔……每年三百两俸禄,拿出一百两购股,余下的再省省用……”俞淳暗自盘算,手中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刘鹭看着殿中百官的表情,心中冷笑:“这才是现实。”
无论平日里如何宣称清高或淡泊,一旦牵扯到“投资”,尤其是能“利国利民”的投资,谁不心动?更何况,这铁路公司还是皇上亲自主导的项目,若能搭上这条快车,未来的前景岂止是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