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成武用力点头:“放心,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等着把中国人的脚印留在月球上。”
夜幕降临,心月狐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主屏幕上,行者二号的三维模型在缓慢旋转,每一个部件的参数都闪烁着绿色的“正常”标识;旁边的小屏幕上,“星尘”和“云絮”正蜷缩在保温箱里入睡,呼吸均匀。吴浩知道,从猕猴的月球之旅到航天员的登月征程,还有无数个技术难关要攻克,但他和整个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向着月球,向着更远的太空,继续前行。
载人登月任务启动会后的第二个月,浩宇航天的火箭总装厂房内,银白色的建木十号重型运载火箭如沉睡的巨鲸,横卧在专用测试平台上。箭体表面的传感器如同密集的神经末梢,连接着数百根数据线缆,延伸至厂房角落的测控方舱——这里正在进行全箭模态试验,目的是验证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结构共振特性,避免因气流扰动引发箭体断裂,这是发射前最关键的地面测试之一。
吴浩穿着防静电工装,站在测控方舱的观察窗前,指尖划过实时振动数据曲线。“周总,一阶弯曲模态的测试结果怎么样?之前建木九号的一阶频率是8。2Hz,建木十号因为加装了载人飞船适配器,重量增加了3吨,频率会不会低于安全阈值7。5Hz?”他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到方舱内,语气里带着对结构安全的极致担忧。
周向明正盯着屏幕上的三维振动云图,红色区域代表振动强度超标,此刻箭体中段出现了一小块淡红色:“吴总,初步测试频率7。4Hz,刚好低于安全阈值0。1Hz!问题出在适配器与箭体的连接部位,刚性不足导致振动放大。”他调出连接部位的结构图,“我们用的是传统的螺栓连接,在大载荷下出现了微小的形变。”
吴浩立刻走进方舱,俯身查看数据:“不能用螺栓连接了,换成钛合金榫卯结构,再在连接处加装碳纤维蜂窝夹层,增强刚性。另外,调整箭体内部的仪器布局,把重质设备向下移动1。2米,降低重心高度,提升模态频率。”他手指在屏幕上勾勒出调整方案,“给你48小时,重新加工适配器,后天进行第二次测试,必须把频率提升到7。8Hz以上。”
“明白!”周向明立刻召集结构工程师团队,平板上的设计图纸瞬间被标注出修改痕迹,榫卯结构的三维模型开始快速生成——钛合金的强度与碳纤维的轻量化结合,是解决刚性不足的最佳方案,而这个思路,正是源于之前猕猴返回舱的结构优化经验。
与此同时,行者二号载人飞船的适配训练在航天医学训练中心同步展开。三名预备航天员穿着白色舱内航天服,正进入模拟生活舱,进行为期7天的封闭驻留训练。模拟舱的布局与知海科考站完全一致,人工重力模块已优化至0。5g,舱内的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了猕猴试验的数据反馈——食盆的防残渣设计、栖息架改造的航天员休息舱、能缓解骨流失的振动按摩设备。
吴浩赶到训练中心时,航天员正进行首次人工重力适应测试。模拟舱内的重力从0g缓慢提升至0。5g,航天员们在舱内缓慢行走,身上的传感器实时传输着骨密度、肌肉张力数据。“吴总,根据‘星尘’和‘云絮’的骨代谢数据,我们把人工重力模块的运行周期调整为‘8小时开启+16小时关闭’,既保证抗骨流失效果,又降低能耗。”训练中心负责人递上适配方案。
吴浩的目光落在模拟舱内的营养补给柜上:“猕猴的营养膏配方要优化,加入更多的维生素D和钙,航天员长期驻留时,钙摄入量需要比地面增加30%。另外,舱内的互动装置保留下来,长时间封闭环境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之前‘星尘’通过互动面板缓解焦虑的经验,对航天员同样适用。”
就在这时,火箭总装厂房传来紧急消息:“吴总,适配器的钛合金榫卯结构加工出现误差,榫头的配合间隙比设计值大了0。05毫米,会影响连接刚性!”
吴浩立刻起身,驱车赶回厂房。加工车间内,数控车床还在运转,刚加工完成的钛合金适配器摆在检测平台上,工程师们正围着测量仪器发愁。“0。05毫米的间隙,用碳纤维填充剂填补,再用激光焊接加固。”吴浩拿起卡尺亲自测量,“填充剂要选耐高温的,箭体飞行时适配器温度会达到120℃,不能出现软化失效。”
工程师们立刻行动,将特制的碳纤维填充剂注入间隙,激光焊机的蓝色光束在适配器表面移动,融化的金属将填充剂与榫头牢牢结合。48小时后,第二次全箭模态试验如期进行——当激励器发出特定频率的振动时,屏幕上的一阶弯曲模态频率稳定在7。9Hz,红色振动区域彻底消失。
“测试成功!所有模态频率均满足设计要求,结构安全系数1。2,远超标准值1。05!”测控工程师的欢呼声在厂房内回荡。吴浩长舒一口气,看向身边的周向明:“接下来进行全箭电气系统联调,重点测试逃逸系统与箭体的协同响应速度,必须保证航天员在紧急情况下,1。5秒内脱离危险。”
电气系统联调的核心是验证逃逸塔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与箭体控制系统的联动。当模拟发射台爆炸信号发出时,逃逸塔需在瞬间点火,带着载人飞船脱离箭体。吴浩坐在测控方舱的主位,手指悬在应急触发按钮上:“启动模拟故障,3,2,1!”
屏幕上,逃逸塔的点火信号延迟了0。2秒——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吴浩并不满意。“查一下信号传输路径,是不是光纤接口的衰减导致延迟?”他调出信号波形图,发现光纤接口的插入损耗比设计值高0。1dB。“更换低损耗光纤,接口处加装镀金连接器,把延迟控制在0。1秒以内。”
三天后,电气系统联调圆满完成,逃逸系统的响应时间最终定格在0。08秒。与此同时,航天员的7天模拟驻留训练也顺利结束,骨密度监测数据显示,三名航天员的骨流失率仅为1。5%,远低于预期的3%,人工重力模块与营养补给方案的优化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