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昌平往清月明月关,并不能走直线。
<divclass="tentadv">而是往东走到平谷之后,往南绕过盘山,到达蓟州,然后往东北方向走,赶到遵化,再往东北方向走,过三屯营后可到达蓟州镇。到了这里之后,往北走是喜峰口,往东南走到达迁安,再往北才是清水明月关。
大热的天,一支长达数十里的军队就在这条路上行军。
天气太热,行军的军卒,皆是只穿单衣,头上有什么遮盖什么,一身是汗地走着。
一般而言,这种天气行军,军卒肯定是要骂娘的,太让人遭罪了!
但是,走在大军前面的军队,却全都是埋头赶路,路上压根很少有人说话。
如果从高空俯视看的话,能看到走了几天之后,这支行军队伍的头一截,明显甩开后面的军队一段距离了。
在中军所在,崇祯皇帝身上只穿一件丝绸,什么棉甲、皮甲或者铁甲全都没穿,要不然非中暑不可。
他骑在马上,头上倒是戴着一顶斗笠,可一样还是一头的汗。
边上的方正化,这时穿着一件短褂,露出白嫩嫩的皮肤,但是明显有些晒红了。挥汗如雨之下,他有些担心地对崇祯皇帝说道:“万岁爷,已经有一千多将士倒下了,要不还是让那些降卒缓下吧?”
本来定下的,是早起赶路,到中午左右太热的时候就躲属下阴凉,傍晚再接着赶路。结果没想到,刚归降的这支军队,硬是要多走上一段路,慢慢地,就带动了整支队伍不得不加快了行军。
崇祯皇帝听到这话,也是有同感。
虽然他已经让骑兵到前头开路,备了凉开水在行军路线上供将士们解渴,但是还是有很多将士图简单,走着走着,看到有水就喝,或者给自己一个透心凉,浇个透,导致不少将士生病了。
天气确实太热,草帽只有很少一点,折树枝当帽子,或者其他什么的,其实也没有多降温多少。
还有一点,大热的天赶路,就连拉盔甲和粮草的牲口,都倒下了不少。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算是真正感受到了,古代打仗,有很大的可能,军队的减员不是因为刀砍剑劈的,而是非战斗减员。
交通太不方便了,各类物资也少,基本上都要靠人本身硬是去适应。适应不了的,那自然就会生病。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便对方正化说道:“等到夜不收侦查到建虏的行踪,再重新指定行军计划。”
打探消息的夜不收同样遭罪,不过好在一人双马,比起步军要好一些,但是他们要做的事情也就很多,还可能遭遇敌人,也是个危险的活。
他这正说着呢,就见前面有十几骑逆行,往中军帐这边过来。
方正化看到,便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是前锋宁龙!”
走在最前面的是宁龙所部,然后是五万降军,再之后才是京营将士。
看到宁龙亲自赶回来,那就说明前面应该有情况。
果然,近前之后,满头大汗的宁龙翻身下马,向崇祯皇帝见礼,然后禀告道:“陛下,夜不收查到,三屯营那有建虏驻扎,且从天津卫那边北逃的建虏已经快到迁西了。”
此时的朝廷大军,前锋已经到了遵化,之前已经回报过遵化是空城,崇祯皇帝所在的中军,还没到遵化。而从遵化到三屯口还有三四十里,步军大概一天的路程。
崇祯皇帝没想到,建虏竟然在三屯口派了兵力驻守。
不过认真想想的话,似乎也不奇怪。
三屯营位于燕山山脉中,是从遵化东去的必经之路。从三屯营往北,能到喜峰口,只有六十里路。如果控制了三屯营,就能保证喜峰口的通畅。蓟州镇总兵府就设在这里,遇到事情,从这里增援几个关口都是非常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