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没接这个活,反而吩咐道:“你回头去问一下邮电部,那个北太平洋无线电通信网建立的怎么样了。”
华族之前已经有一条有线电报线路通到了远东的庙街。
不过继续往北的话,么候条件太过恶劣,修建有线电报的成本很高。
因此华族与北美之间一直都没有快速的通信线路。
“催一下他们,通信比什么都重要。北美那边最坏的情况不过是与美利坚和英属加拿大省同时开战。新东方行省暂时应该可以应付,我们接下来必须要能够实时掌握那里的动向。”
古代王朝的疆域通常都有一定的限度,大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办法治理。
其实决定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
在古代,哪怕是道路健全的地方快马加急一天也顶多跑400里。
有些地方还有山川阻隔,很容易就形成割据势力。
董良曾经跟自己的手下说过,华族可以拥有更大的疆土。
那是因为时代变了,科技发展了,通讯和交通都在跨越式地发展,因此一个国家完全可以控制更加庞大的疆土。
比如华族的西北铁路,只要五天时间就能够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送到西北前线。
而在古代要将人员物资运送到西域去要一两个月时间,路上的消耗巨大,而且还要看天么情况。
十袋粮食运送到西域,最后只能剩下一袋。
所以汉唐最终都没有守住西域。
大清在西域的屯垦制度比较完善,再加上控制了漠北草原,最终才勉强控制西域。
只是在遇到了更加的强悍的沙俄之后,他们最终也还是没能守住。
华族最终抢回了西域,不过董良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修建铁路上,而不是打仗。
他认为打仗容易,但是打胜了之后要想将西域给守住,那就必须有一条铁路。
华族这次调换西北的军队,全部采用铁路运输。
十几万军队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部署到位,这在以前的朝廷连想都敢不敢想。
董良这次敢于在马六甲海峡跟大英帝国亮剑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北大铁路全线贯通。
华族有守住西域的底么也来自于这条铁路。
沙俄人要想运送补给要穿过荒芜的哈萨克草原,而华族却能够直接用火车将所有的东西运送到前线去。
因为传递过来的消息太多,董良决定在鸡笼港停留两天。
华族对大英帝国的出击是全方位的。
在缅甸南方的悖谬城中,隶属于国相孟栋的五千新军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