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剿边章、韩遂。
张温派出有六路人马,其中五路人马,包括周慎都以失败告终,唯独董卓的军队全员班师,屯兵于右扶风。
朝廷因功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这一下,董卓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时光流转,各地的反叛不断,朝廷只能勉强镇压,非常的勉强。
此时的东汉朝廷就像是100岁的老人躺在床上有气进没气出的,随时可能升天的感觉。
汉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的现象。
他向灵帝建议:“各地到处发生叛乱,是由于刺史权小威轻,既不能禁制,又用人不当,所以引起百姓叛离朝廷。
应该改置州牧,选用有清廉名声的重臣担任。”
刘焉内心里想担任交趾牧,但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里对刘焉说:“京城洛陽将要发生大乱,根据天象,益州地区将出现新的皇帝。”
于是,刘焉改变主意,要求去益州。
正好益州刺史俭横征暴敛,有关他的暴政的民谣广泛流传;
再加上耿鄙、张懿都被盗贼杀死,朝廷就采纳刘焉建议,选用列卿、尚书为州牧,各自以本来的官秩出任。
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人刘虞为幽州牧。
各州长官权力的增重由此开始。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中郎一职。
<divclass="contentadv">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师祝恬(汉桓帝时司徒)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
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
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刘嫣这一建议也看似是稳固了东汉皇朝,其实是加剧了它的崩溃和诸侯争霸的出现。
在这之前,一州最大的是刺史,如今却变成了州牧。
当然,也不是说州牧以前就没有出现,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都是围绕了三项权利,即监察权、行政权、军事权。
刺史是监察地方的官吏,汉文帝时,以当时的御史失职为由,另行设置刺史,由丞相委派行使御史的职责。
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个时候都的刺史已经不受丞相节制,而直接对皇帝负责,类似于钦差大臣。
这无形中的加强了刺史的权力,其实这就是武帝为了解决西汉的封国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不过那时的刺史还是以监察为主,而州牧这一职务啊,就更加传奇了。
由于刺史权限很大,但俸禄很低,只有600石,比太守的2000石低很多啊。
但是呢,却监管太守,感觉不是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