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再次对那些与自己的浴血奋战的老兄弟进行了封赐,邓禹被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为了体现自己对学弟邓禹始终高看一眼,刘秀还封一送一,把邓禹的弟弟邓宽也封为明亲侯。
“嗯,仲华说得很有道理,诸位爱卿,你们怎么看?”
这个时候,一旁的郭伋开口了,“陛下,此事还要慎重,毕竟三公九卿制度延续了几百年,必然有它的道理,这可关系到国家大事。”
他如今都七十多岁了,满头白发,身体佝偻,但眼神又力量,估计还能活十几年。
郭伋的高祖父叫郭解,在汉武帝时期以仗义行侠而闻名。郭伋的父亲郭梵,曾任蜀郡太守。
郭伋少年时便胸有大志,汉哀帝、汉平帝时期被征召到大司空府任职,几次升迁后担任渔阳都尉。
王莽时期,郭伋担任上谷大尹,后升任为并州牧。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任命郭伋为雍州牧,又转任尚书令,郭伋多次向光武帝进忠言谏诤。
这个尚书令可了不得,位低权重。
汉初,尚书令名义上是少府的属官,实际上直接听从于皇帝,平日侍从皇帝,职位低下,没有定职,也没有实权。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削弱相权,汉武帝在宫墙之内设立了中朝,开始让尚书令参与朝政,和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员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自此,决策机构由原来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变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内朝。只不过中朝创立不久,尚书令的权利还比较小。
起初,汉武帝任命宦者来担任尚书令,称“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担任“中书令”的宦者往往熟悉法令、典籍惯例、擅于上奏请示。
汉宣帝后,尚书台还可以任命地方官,考察朝廷大官。一般来说,尚书台负责任命官秩六百石以上的官员,而丞相则只能任命二百石到四百石的官员。
汉成帝时,“中书谒者令”的职权和属官进一步扩大,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再选用宦者,而是由士人担任。此时“中谒者令”的职权主要是处理宫内的日常事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越来越重要的,像是霍光,王莽都干过这样的职位。
“陛下,臣认为轻易不可改,目前大汉天下初定,以稳固为主,若是制度再改变,怕又是王莽旧事,还是依照大汉旧列吧。”
说话的是韩歆,此人为南阳名士,一开始投靠更始政权,被更始刘玄任命为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太守,牧守一方。
更始二年(24年)秋,刘秀率领大军在射犬(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一带击败农民军之后,乘势进入河内郡,收取各县。
韩歆得报,直接闭门坚守,以抗刘秀。当时,岑彭被任命为颖川郡太守,但因为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当时被刘茂占据,不能上任,他只好跑到河内郡来投奔韩歆。
岑彭感恩刘縯的不杀之恩,所以极力劝说韩歆归附刘秀。可是韩歆却拒绝了岑彭的劝说。
不久,刘秀率领军进至怀县,韩歆见刘秀兵强马壮,知道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然而,当刘秀得知韩曾想带兵抵抗自己时,勃然大怒,令人将韩歆捆绑起来,按在门外鼓下,准备斩首。
幸得岑彭求情,说韩歆是南阳名士,可以为刘秀效力。刘秀才赦免韩歆,让韩歆到邓禹军中做军师。
后来邓禹西征失利后,韩歆继续随刘秀征战,立下许多功劳,被封为扶阳侯,并先后被任命为尚书令、沛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