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莫非是想绕开江州?直接攻打平曲?”
岑彭的点头,“正是。”
<divclass="contentadv">“此事万万不可,大军绕过江州,万一田戎截断我们后路,那随时可能全军覆没。”
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战争的烽烟不绝于耳,其中以攻城战尤为惊心动魄。
在史书的记载和荧屏的呈现中,时常可以看见数十万大军对一座城池进行猛攻。双方激战正酣,各种进攻与防御器械层出不穷。
然而,一场攻城战过后,两军往往疲惫不堪,损失惨重。
有人不禁疑惑:“既然攻城战如此耗费时间与力量,为何不选择绕道而行呢?”
这里面有诸多原因,首先,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还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方圆数十里内的精英人才和经济资源,皆汇聚于此。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使得药材和粮食的运输受到诸多限制。然而,占领城市后,进攻方就能迅速获得药材、医务人员,还有粮食,能有效救治伤员,获得大量补给。
士兵俘虏以及城内诸如铁匠一类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为攻方带来极大的劳动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城池与城池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攻方能够获取关键的战略情报。
进攻方在占领一座城池后,便可以借助当地有名望的人士管理城市,吸引民众投军或捐献物资。
同时,这座城池也成为吸引周边人才的重要港湾,无数有才能的人纷纷前来投奔,为战事助力。
基于种种诱人的好处,便不难解释为何将士都十分执着于攻下一座城池。他们愿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投入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进行长时间的围攻。
至于绕行,若不是必要,是不考虑的。
很多城池因地势原因无法绕开,毕竟关键城池多设于攻城方必打之地,譬如,秦汉时期,欲入渭河谷地,必逢函谷关、大散关、武关、萧关,
其中尤以函谷关最著名,守卫着名为“稠桑塬”的山谷,欲通行者,莫非征服此地,绕之不得。
太原城则为另一例,这座孕育了诸多名人的城池,坐落于恒山、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的环抱之中。
驻军此地,可南渡关中,东入河北,北过雁门关入漠北。
太原城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太原盆地,故而进攻方易被察觉,利于守城方筹备。
在古代,诸如此类以山势作为守城防御,又位于行军必经之路的城池,往往令攻城方备受煎熬。
退一步讲,即使能绕开,也非常容易被围剿,被切断后路和补给的。
在古代战争中,不论是攻方抑或守方,军队不太可能在一次战役中将所有兵力一次性地派出,因为双方都担心遭遇偷袭。
倘若攻方决定铤而走险,全军绕城而行,一个弄不好就会被城内警戒的士兵发现。
选择绕城行军,便等同于孤军进入敌军内部。一旦被发现或是情报泄露,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攻方在城门附近部署部队以分散敌人注意力,仍可能面临城内其他兵力从后方展开的反击和包围,同时还有可能遭遇从其他地区赶至的守方援军。
一旦攻方陷入两面受敌之困境,战局无疑将倾向于守方。
即使攻方具备充足的军事实力选择绕城行进,其后勤补给线依然存在被切断的风险,弄不好就全军覆没。
所以,当岑彭想要绕过江州的时候,大部分将领都是不同意的。
“田戎这人早被咱们汉军打软了,只要我们不进攻,他绝不敢出城送死,他现在就像是乌龟壳,死了心想和我们消耗,我们消耗不起。
目前6万大军,城中怕有上万大军,就算我们能攻破,也是损失惨重,所以必须想其他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