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为弥补财政缺口,汉武帝最初采用的是卖爵,这一饮鸩止渴的老办法。
当年他爷爷汉文帝抵御匈奴时,就曾采纳晁错的建议,沿用秦代二十等爵制,规定有人向边关输送粮食,就授予爵位,高等爵位的人享有免赋免役的特权。
钱穆先生曾说,朝廷卖爵,其性质亦略如近世国家之发行公债,就相当于国债
但爷爷辈时骑自行车就觉得速度很快了。到了孙子这儿却恨不得连飞都看不上眼。武帝重拾起这个好办法,而且发现这个方法其实一般并不解渴。
文帝时候,卖官仅仅是个荣誉头衔,免除一些象征性的人头税啥的,有点类似于后世网游中花钱买身漂亮的衣服,带个皇冠啥的,看着很拉风,但并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
现在虽然还是有一定效果,但卖官那点钱根本不够武帝看的。
当年,他爷爷觉得这已经是巨款了,现在孙子连零花钱都不够,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就靠个人了,祖宗给你指出道了,路怎么走,你自己挑嘛。
到了武帝这里,他开始创造性的进行发挥。他先是借鉴了秦时的二十级武公爵,设立了大汉版的十一级公爵制,同样是针对老百姓,但获得的方式变了。
秦朝的百姓想要获得爵位,必须立军功,到了武帝这儿,钱成为了检验爵位的唯一标准,先甭急着骂武帝,说人家商鞅那有多科学。
其实商鞅那套要是武帝这里,根本就帮不上忙。因为,在武帝这个时代,战争的目标不同了,一切围绕战争配套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秦国当年是军功立国,全体大秦人民团结一致向脑袋看,敌人脑袋就是军功呀,秦灭六国的时候,步兵为主,拼的是人口动员能力和战争的火爆意愿。
谁短时间内动员上来好几十万战场红眼病患者,谁就赢定了。比如说长平之战的后期,人的数量非常重要,秦昭王要是不及时赶到战场,尽调河东河内的男人包围赵括,白起很可能撑不到赵军投降的那一天。
在那个年代,打仗打的是规模,而且你战争所得的土地红利可以兑现你的军爵承诺,所以那一套没问题,但现实的车轮能滚到武帝,这玩法变了。
由于战争的矛头对准的匈奴,兵种由步兵升级为了骑兵,奖励和需求也就都变了。
厉害如同秦始皇,面对匈奴也只能修建长城,只有汉武帝真的打出去了。
这个时候人数不是最重要的,你即便带着一百万大军出征,但你俩腿,人家四个蹄儿,你连跟人家过招的机会都没有。
当年刘邦之所以干不赢,就是骑兵太少,人家打不赢就跑,随时可以骚扰你,截断你的粮道,在穿插迂回包抄,你基本玩完。
这个时候培养专业的骑兵部队就成为了刚需,在对匈奴的一系列战争中,无论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亦或是刘瀚,骑兵带出去,最多也就五万骑兵。
漠北决战作为巅峰之战,不过十万骑兵,看着少,那是因为撑死了也就这么多了。
骑兵的装备比步兵要复杂的多,更不要说每个骑兵想要完成武帝那种苛刻的出征条件,一匹马是远远不够的,人均要三匹马起,这还不算马的口粮。
每年早春远征时,汉马是要吃粮食集训的,一匹马的饭量,十个战士可都赶不上,更可恨的是马这晚上也要没完没了的吃,还是直肠子,一边吃,一边拉。
所以,养马,可比养牛养羊费钱多了,但没办法,你不能骑着牛上战场,牛大不仅跑得慢,脾气还不一定好。
你以为光有养的马就没有问题了吗?
还有后勤配套呢,整个骑兵的服务链条很长,有平时负责养马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后勤兵等等。
骑兵费钱,训练这五万骑兵的花费类似于我们后世培养五万个飞行员,大一统王朝的骑兵军团,那是国家财政的超级大窟窿。
这种骑兵军团相反在乱世倒是更好养,因为大一统的时候,骑兵军团没法抢,现在只能指着武帝养着你,也别指望去匈奴那一战养战,他都快穷得没有裤子了,不然也不会来抢你。
跟匈奴战争成为主旋了以后,国家已经并不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战争了,而是要把这些个培养出来的骑兵精英伺候好了,并且要想方设法的减少他们的减员。
还要有方向分批次的继续训练新的骑兵,这就都得拿钱来了,所以武帝的军功爵制度与时俱进的变成了拿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