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建议道:“能不能跳过第一点,直接做到第二点?”
赵百户这就有些惊讶了。
“取得这种人的信任太难了。”
“那你如何套出他的底细?”
“不需要底细,我摸清他银子怎么来就行了吧?”
“所以你想?”
徐敏嘿嘿一笑,“赵百户似乎忘记了,下官可也是知县公子。知县虽只是七品官,入不得锦衣卫的眼,但在这双流县那就是地头蛇。我如果要找他的麻烦,他一个商人不把站在背后的人抬出来,想摆平我那是痴人说梦!”
赵百户眼神一凛,这小子倒有几分痞气。
“徐敏,有意思。我必须得问你一个问题了。”
“赵百户请讲。”
“你以为锦衣卫是做什么的?是威风,是权力,是爪牙,还是什么?”
“啊?”徐敏一愣,“这和这件事情没关系吧,我不知道啊,我没想过。再说了,我就认识您一个锦衣卫。”
“不急,慢慢想,想好了回答我。”
……
……
正德二十年,产业部、外务部和少府令的三司联合会考已经连续开展了八个年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三司会考已经建立了一套由下而上的成熟制度。比如说模仿科举制,在正式的大考之前,先进行各省、府的初筛选拔。
因为联合会考给的是正经的官身,所以吸引了不少科举不成的人,导致最后集中在京师考试的人实在太多,难以组织。
再比如,考试的科目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固定,基本上都是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加上各自的专业方向。
考试,当官,这是推广知识最好的手段,所以格物、算学、水利、农学、外交学等方面的书籍迅速从京师向全国各地传播,甚至出现了不少这样的专门私塾。
虽说这些考出来的人,大多局限在这三司内部,比不得翰林院里的庶吉士尊贵,但出阁入相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人贵有自知之明嘛,你是想在科举这条路之外寻个相对过得去的生活,还是一定要去闯那独木桥,想来这个选择对有些人来说还是容易的。
而这实际上是对儒生利益的直接侵害,但正德皇帝是把江南大族杀得血流成河的人,所以就算有人反对也起不了什么太大的风浪。
而除了利益直接冲突,
三司会考之后的事务官和传统的儒生进士在理念上也会有巨大的不同,这是实践和理论的差别,并不难理解。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这些事务官本身会被儒生进士所轻视。
可人都不是泥捏的,你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