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大秦帝国之狼召 > 第207章(第6页)

第207章(第6页)

吴三桂军事才能过人,一生战功不断,年过七旬仍可带兵上阵大败清军,但他却缺少作为一国之君的雄才和领导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无法长期团结一批有识之士,获得长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在揭竿反清时,虽能连连攻城拔寨,短期内夺下清王朝半壁江山,却无法让新生的吴周政权免于夭折。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人物评价

汉奸说

一部分人认为,看人看本质,吴三桂是汉奸,这话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个“汉”不是“中国”的意思而是“汉族”的意思。由于他作为汉人,却与满清勾结,导致大顺政权及南明政权等汉人政权的覆亡,故他的行为应被视为“汉奸”。说他投降是为个女人,太戏剧化,他的本意是爱命惜身,荣华富贵,不是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后来背叛清朝,嘴上是说恢复大明恢复汉人河山,其实又是为一己私欲陷万民于水火。

反“汉奸”说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吴三桂是一代枭雄,他明大义,识大体,弃暗投明。大明亡、大清盛乃是历史趋势。他顺应历史潮流,应天理、顺民心,五万关宁铁骑所向披靡,功勋赫赫名垂青史。清朝对中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引导清军的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具有正面意义。他疾恶如仇,替天行道剿闯贼;他雄才大略,镇守西南三十载;他有情有义,热血男儿,为陈圆圆冲冠一怒。

“逼反”说

也有人认为,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借清军而消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或使二者两败俱伤,当时并没有投降之意,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导致身不由己。故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

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1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爸爸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爸爸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2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爸爸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

吴三桂简介_吴三桂-相关诗词

喝火令

世乱金瓯破,枭雄意气高。

任他樯橹自身漂。铜鼎欲知归处,须看我抽刀。

赤心昭明月,清风不折腰。

奈何流寇戏吾娇。一怒冲冠,一怒马萧萧。

一怒令旗横指,国阼顿时夭。

——诗酒仙

醉高歌

笑谈今古英雄,我说吴公有种。

洪流群鲫随波涌,怕死贪生饭桶。

男儿气势如虹,日月流光似梦。

人生不惧天作弄,命运双拳掌控。

——诗酒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