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丰二年,三月初一。
旭日东升,晨曦乍现。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不时有三品以上的紫袍窃窃私语,抒发己见,平添几分嘈杂。
究其缘由,无非是知道了官家要变法的消息。
三品大员,为一脉核心人物,关于御书房的决意,几位内阁大学士自然会与之通气。
涉及变法,也即意味着破立并举,重构格局,注定会有一批人的利益为之受损。
一时之间,却是热议不止。
“噹!”
一道钟吟,绵长悠扬。
偏殿,一道大门打开,六位内阁大学士与武将之首英国公相继走出。
文武百官,齐齐一寂。
不时有人望向从容徐行的江昭,或皱眉,或安心,或心中无波。
“噹!”
钟声二响。
“宣——”
“百官觐见!”
一声尖锐呼唤自大殿传出,文武百官,有序入内。
“陛下圣安!”
丹陛之上,赵策英一挥衣袖,平视百官:
“免礼。”
“内外百司,可即上言。”赵策英沉稳道。
然而,持续了一两息,竟然无人上奏。
文武百官,都默契的望向了江昭。
自古以来,皇帝宣布变法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君王直接宣布变法,往往适用于性子强势,以己身为变法核心的君王,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本人既是君王,又是变法者。
一种是借臣子上奏,继而宣布变法,往往适用于臣子主导变法,君臣齐心,分工合作,以君王为“大义”,以臣子为变法核心,典型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既然官家是让江阁老主持变法,那自然是第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