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功绩,史书都得大书特书。
更遑论,这是新帝登基以来的首次交战,注定了意义不凡。
更重要的是,新帝在交战过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要是新帝没撑住某些臣子的胁迫,可能就会有搅局之人入边,影响边疆战果。
也就是说,新帝不单是有大局观上的执政功绩,也有顶住臣子压力的具体功绩。
这种功绩,甚至都能记载到史书上,体现皇帝的盛德。
这一来,就更是值得大贺。
齐贺之声,彻响殿宇。
“哈哈!”
赵策英不禁大笑,望着俯首的百官,自有一种难言的舒爽。
朕是对的!
韩章拱手道:“近来,不乏一些朝臣唱衰边疆,大肆上奏,名为举荐,实为胁迫。
如今一观,若非陛下竭力支持边疆征战,恐难有边疆大胜。阵斩西夏国主,更是堪比唐太宗擒颉利可汗之举。臣等再为陛下贺。”
一句话,都是官家圣明,要是没有官家,边疆就不能大胜。
官家,乃是大功臣!
“臣等再为陛下贺。”百官又是一拜。
赵策英起身踱步,只觉堵住胸口的大石霍然下落,脚步都轻飘飘的。
“欧阳爱卿、吕爱卿。”
赵策英嘴角微扬,说出了埋在心中几个月的话:“读圣贤书,还是得读到心里面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能光是说一说,也得践行啊!”
言下之意,却是暗讽两人读书读到了狗肚子里面。
用人不疑,用人不疑。
两人非但不践行,甚至还是反正干,上奏希望君王多疑。
下方,欧阳修、吕公著二人受到注视,不自觉的低头。
“朕没错吧?”赵策英追着问道。
“阵斩国主,边疆之功莫过如此。臣欧阳修,为陛下贺。”欧阳修连忙道。
“臣吕公著,为陛下贺。”吕公著连忙接上。
赵策英重重望向两人,心中无比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