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京西路、陕西路大旱,安抚使治政平庸,一度有起义军,邵兴、张海、郭邈山起义,席卷十州之地。
庆历七年,河北东路王则建立信仰,为弥勒教,就此起义,甚至建立了国号“安阳”,年号“得圣”。
皇祐四年,广南西路侬智高叛乱,领兵五千,轻松攻取十三州之地,建立“大南国”,号“仁惠皇帝”,改元“启历”。
官家为庆历,侬智高为启历,嚣张跋扈,可见一斑。
起义、造反,个中缘由相对复杂。
其中,鄂邻起义、王伦起义、王则造反,都是因士卒军饷问题,产生了矛盾。
彼时,恰好官家无子,立储策而不定,人心浮动不堪,受人挑动,自是造反不断。
京西路、陕西路的邵兴、张海、郭邈山起义,则是天降灾难,安抚使赈灾不力,胡乱作为,致使百姓没了生路,无奈造反。
侬智高举旗叛乱,则是偏向于民族冲突。
此人是广南西路百越人首领,经朝廷任命,担任过广源州知州。
因朝廷不支持他抵挡交趾,他便心生反意,领兵五千造反,最终被狄青打败。
除了这种有资格上史书的大型叛乱以来,还不乏一些小型叛乱,或是被地方镇压,或是不成气候。
而自秘密立储法传开,人心安定不少,单纯的民间造反已经非常稀少。
哪怕真的有,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如今,广南西路有人造反,甚至自封皇帝,自是惹得百官沸腾,争议不休。
造反,称帝与不称帝,那是两个概念。
不称帝,便可诏安。
称帝,朝廷几乎不会诏安。
称帝与否,这是底线问题。
“近况如何?”赵祯问道。
作为皇帝,这种涉及造反、起义的大事,他不得不重视。
“连下贵、浔等州郡。”宋庠回应道。
赵祯点点头,向下望去:“何人可平叛?”
造反之事闹到了朝堂上,也就意味着地方上已经压制不住。
这也不奇怪。
大周一朝,聚天下精兵于汴京,除了陕西路、熙河路这样特殊的地方,绝大多数地方的兵力都非常匮乏。
相比起禁军,地方士卒的数目、装备、武器,都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要平叛,还得是禁军出动。
“臣顾廷烨,可领兵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