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道政令颁下,内外百司,就此拆分。
单是庙堂文武大臣的规模,就增添了足足五六十人。
并且,还不断有诏令自吏部传出,任命文书更是一日几百道,可谓相当忙碌。
要是不出意外,三十天左右就可彻底达到人人有权的地步。
当然,一旦人人有权,随之而来的肯定是人人有责。
上下官吏,注定要受到考成法的洗礼。
事实上,从政令颁下的那一刻,京中百司就已经正式执行考成法。
凡是要下达地方的政令,六部主官究竟指定了谁,具体要求如何,限期如何,都得记载得一清二楚。
相较于以往而言,流程上的确是要繁琐一点。
但,也仅是局限于“一点”。
“噹!”
一声钟吟。
偏殿打开,六位内阁大学士,以及武将之首英国公相继走出,徐徐班列。
不时有人举目望向一身紫袍玉带的江昭,或是钦佩,或是不满,或是目光坚定。
“噹!”
又一声钟响。
“宣——”
“百官进殿!”
一声尖锐长呼,文武百官,相继进殿。
“陛下圣安。”
“免礼。”
丹陛之上,赵策英向下望去,沉稳道:“内外百司,可即上言。”
“臣有奏。”
一道平和的声音传出,文武百官,齐齐注目
江昭一步走出,平静道:“考成法,核心为三本账簿。如今,关于核验账簿的司衙,尚未建立。”
“以臣之见,不若单独建一司衙,名为都察院,归属于内阁直接统辖。”
丹陛之上,赵策英毫不迟疑的挥袖道:“准。”
“建制规格,以及主官人选,江卿可有举荐?”赵策英问道。
“建制便与‘九寺’相同,主官为正三品,臣举荐刑部左侍郎王安石,副主官——”江晓沉吟着,回首望去。
目光,沿着百官班列,一点一点的向下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