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知开封府王珪,兼史馆修撰。吏部左侍郎陈荐、刑部左侍郎王安石,皆领金紫光禄大夫。”赵策英继续道。
三人都授了职。
其中,史馆修撰偏向于主持修史。
不过,历任史馆修撰几乎都是简单的挂名,真正的主持者往往是监修国史,也即宰辅大相公。
金紫光禄大夫是从二品虚职,陈荐、王安石二人低位兼高职,可以算作是一种“承诺”。
三年一过,但凡无错,就转实职从二品。
“臣等,拜谢陛下。”三人齐齐一拜。
“宁远侯顾廷烨,授签书枢密院事,赐上护军。”
签书枢密院事,却是正三品枢密院职务,其头上仅有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枢密使三大官职。
单就官位擢升而言,可见赵策英已然属意于让顾廷烨成为武将巨头之一。
上护军,则是武勋荣誉第十转,一样是相当稀罕的东西,代表着君王的认可。
“谢陛下。”顾廷烨重重一拜。
“镇南伯王韶,授侍卫步军司都虞候。”赵策英淡淡道。
上一次,他就有为王韶授职的意向。
可惜,彼时赏赐了王韶“世袭罔替”,已然是一等一的重赏,不好赏赐太过。
这一次,却是可趁机让王韶执掌禁军,顺带着探一探禁军的底。
“臣王韶,拜谢陛下洪恩。”王韶一拜,面有兴奋。
本就是世袭爵位,更是添上实权职位,一跃为实权武将,无疑是让人心神为之震荡。
甚至,王韶都有自信心给子孙留下“军中底蕴”,让子孙后代如顾氏、张氏、郑氏子弟一般,天生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忠武将军姚兕,授神卫军副厢指挥使。”
都、指挥、军、厢、司。
一厢士卒两万五千人,厢军副指挥使已然是相当不凡。
“臣姚兕,谢过陛下。”姚兕重重一拜,有些意外。
他,竟然也能是厢军副指挥使?
江昭瞥了一眼,也不奇怪。
别看姚兕显得平庸,就连爵位都是捡漏而来。
可实际上,他的平庸仅仅是相对于顾廷烨和王韶来讲。
事实上,姚兕可是少有的有本事统兵的将领!
大周军伍番号过百,草包将军比比皆是,有本事单独领军五千征战而不崩的人,已经非常接近第一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