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过是另一段历史,如今,陛下若能养生,必能延年益寿。
再加上,陛下教导有方,太子殿下也能为守成之君。
以后,必然不会被一个女子所左右。
李世民觉得他以后还要教导李承乾一点,那就是不要相信女人,也要牢记,后宫不得干政。
天下女子千千万万,何必独恋一媚、娘!
李世民又道:你所言,监察使职发展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有印信、治所,常驻地方。
以此来加强朝廷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也能巩固朝廷的权柄,也可避免皇权不下乡,此计尚可。
朕见了,也觉得大有可为。
陈平安以前就给李世民讲述过,因为制度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皇权不下乡。
也就是说,这再好的国策,到了县城,也就停止了。
是到不了乡,也落实不到村民身上。
地方乱不了乱,县丞说了算。
县官,就是这当地的土皇帝。
当然,当地的乡绅、大宗族,才是真正的土皇帝,就是一些县丞,都要礼让七分。
唐朝其实也有想过,县丞等官吏,长时间治理地方,会成为当地势力最强的那个人。
所以,就施行了县丞轮流制。
要么三年一换,要么五年一换。
一个县丞在一个地方,不会任职太久,以免他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最有权势的那个人。
只不过,这种效果也有,但是还是防不住。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监察御史制度,以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监督各地官吏。
陈平安则是向李世民讲述了千年之后的督、导、组,还有巡、视、组等。
也讲述了后来形成的钦差制度,以及元朝之后形成的行省、州、县、乡层级制度。
明朝时期,设立了十五个行省,然后行省施行的也是文武分治,还有州官、县官、乡差等。
这个制度演化到了后来,就形成了层级制度。
比如户部,户部在京师设立官署,有户部尚书为主官,同时,户部在行省也有官署,在每一个州城也有官署,在县城都有户部官差。
也就是把户部负责的职能权柄,直接一层一层下放,最后下放到了县城。
县丞负责六部官差,犹如一个土皇帝一样。
但是,六部最主要的还是对州一级的六部分司负责,协同县丞治理县城。
州一级的六部也要协同郡守治理一州之地,同时,管理这个州的辖区内所有县的六部官差。
这就是等级森严的官职制度,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分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