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好当。
一直到弘道元年,也就是公元683年,李治死了。
年五十六,在位三十五年。
陈平安写到这里。
其实洋洋洒洒差不多已经写了一千多字。
这一次,倒是没有直接交给李世民,而是继续润色了一下。
在这些年之间,李治又施行了那些政策,又有那些效果,也要写一写。
李世民想要看的就是这个。
陈平安也看过一些相关内容,记得李治在位期间,推行过均田制。
均田制实施,肯定了土地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田产纠纷,有利于主荒田开垦,对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大大增多,保证赋役来源,增强了中央集权制。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沿用至唐开元、天宝年间,起用募兵制,停用兵府鱼符,之后名存实亡。
这时候也是沿用均田制和府兵制,成效确实不错,自耕农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可是随着商业的兴起,自耕农又在减少。
有一些百姓无法承担农田产量减少,或者是说靠天吃饭,所以选择了去从商,又或者是放弃耕种,直接去工地,当一个农工。
李治在位期间,推进均田制,是严格要求,当地官府要收回那些良田,再一次分配。
可等到了后来,随着战火不断,藩镇割据,中央皇权已经是非常薄弱。
朝廷想要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不可能的事情。
朝廷收不回土地,又谈什么再分配呢。
所以,也就有了两税法。
李世民只是用了两税法中的两次收税,至于其他的政策,是没有采纳。
唐德宗的两税法,内容比较多,而在两税法实施之后,就废除了均田制。
说白了。
朝廷没了威望。
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这时候,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而是藩镇割据的重大隐患。
陈平安想到这里,也就继续提笔写着。
李治在位时期,又做了哪些事情,有着哪些国策,又有什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