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台“白熊”重型动力突击盔甲,如同从冰封长眠中苏醒的远古巨兽,在昏暗的装备库内陆续发出了低沉的、充满力量的嗡鸣与液压作动声。
这些动力盔甲虽然是老旧且缺少维护的库存机,但其设计底蕴和制造工艺,依旧是末世战争前苏维埃联盟主力陆战力量的巅峰体现,是那个时代重工业的钢铁丰碑。
从遥远的火星殖民地的赤色要塞,到金星高压科考站的防护哨岗;从月球“宁静海”生态圈的守卫阵列,到地球各大巢都的关键节点防御;甚至是悬于近地轨道之上的“红色星环”巨型空间站的太空争夺战,都曾有过这些“白熊”庞大而可靠的身影。
若非其体型相较于真正用于星际跳帮和要塞攻坚的“巨灵神”级动力盔甲要小上一圈,它们甚至足以在正面战场上与那些庞然大物掰一掰手腕。
-----------------------------------
伴随着后颈部位神经接驳接口的探针刺入脊柱神经束,一阵尖锐而短暂的剧痛袭来,如同被高压电流瞬间贯穿。雅克诺维奇咬紧牙关,闷哼一声,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并非第一次驾驶这类需要深度神经连接的重型盔甲,强大的意志力和丰富的经验让他迅速压制了生理上的不适,将精神高度集中,主动去“拥抱”那冰冷的金属巨躯。
苏维埃联盟在末世中独树一帜的重型工业制造技术、领先全球的神经连接精度以及强大的生化缓冲液技术,在此刻完美融合。
当神经信号顺畅传递,冰冷的合金骨架与炽热的血肉之躯仿佛融为一体时,雅克诺维奇感觉自己的感知被极大地延展了。他“感觉”到了背后聚变反应炉稳定澎湃的心跳,“感觉”到了液压系统在四肢百骸中奔流的强大力量,“感觉”到了厚重装甲传来的、外界震动和压力的细微反馈。
这就是苏维埃技术路线的骄傲——无需复杂的AI辅助和繁琐的操作指令,依靠驾驶员本身的战斗经验和直觉,通过近乎无损的神经连接,将人机效能发挥到极致。在明帝国,精锐的“君乌卫”驾驶员仍需苦练复杂的战术动作操作技巧,以弥补神经连接精度不足带来的延迟;在美利坚国,他们的“自由先锋”驾驶员甚至需要背诵大量代码指令,并承担神经植入物烧毁脑细胞的风险;而苏维埃的战士,只需一个念头,钢铁身躯便如臂使指。
当然,这种技术优势也仅在近身搏杀和复杂地形作战中最为明显,在需要超视距打击和高速数据处理的战场上,明、美两国装备了先进战斗辅助系统的盔甲则更具优势。)
---------------------------
“嘀——神经同步率87。4%,高于基准线。同志,您的生理指标有些…激动,建议深呼吸,想想伏特加和…土豆炖牛肉。”一个呆板、毫无波澜、带着明显合成痕迹的俄语电子音在雅克诺维奇耳边响起。这苏维埃特色的辅助AI,其智能水平似乎还停留在简单的生理监测和预置语音播放阶段,说起话来有种老式木偶戏般的滑稽感,与这身顶尖的战争机器格格不入。(这侧面印证了苏维埃联盟在末世前于AI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确实略逊于明帝国和美利坚国,他们选择了另一条技术路径——极致强化人机结合,而非机器智能。
一连串淡黄色的状态数据框在他视野边缘弹出,伴随着AI那毫无感情的播报:
“左肩关节液压传动效率:71%。警告,低于优化阈值。”
“三级空气过滤系统效能:20%。警告,处于危险水平。”
“t-3型聚变反应炉输出功率:稳定在峰值状态的81%。可接受。”
“综合评估:机体可投入战斗。祝您好运,同志。为了伟大的苏维埃。”(这套动力盔甲的内部AI,还在赞颂着昔日联盟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