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世扭曲的历史长卷中,明帝国的命运并非止步于山海关的悲歌。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位在另一条时间线上自缢煤山的悲剧君主,于此世却上演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中兴大业。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满清铁骑窥伺中原的至暗时刻,朱由检奇迹般地南渡至南京。随后,他做了一件令所有臣工瞠目结舌的事——屏退左右,只身进入明孝陵,在其内闭关十二昼夜。
当他再次走出时,目光如电,气质剧变,仿佛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英魂附体,又或是从陵寝深处获得了某种不可言说的传承或力量。此后数年,他以铁血手腕和超凡的洞察力,迅速整肃了南明小朝廷盘根错节的党争(尤其是尾大不掉的东林党),清洗了拥兵自重的军阀,并奇迹般地组建起一支绝对忠诚、战力强悍的新军——“孝陵卫”。当北方的满清与农民军厮杀得两败俱伤时,朱由检已悄然整合了整个南方的资源。
在他四十一岁那年,誓师北伐。这场战争持续了六年,异常惨烈。重新武装起来的明军,其火器与战术似乎得到了跨越时代的强化,一路摧枯拉朽,先后击溃了李自成、张献忠的残部,并将入关后立足未稳的满清八旗彻底逐出关外,一直追击至外兴安岭乃至库页岛,重建了奴儿干都司。朱由检因此被后世尊为“明烈宗”,庙号“毅宗”,其功绩被认为仅次于开国的太祖朱元璋,以及开创永乐盛世的成祖朱棣。
----------------------------------------------
明毅宗朱由检最终以六十九岁高龄去世,对于一位常年征战沙场的皇帝而言,已是罕见的高寿。其子朱慈烺即位,年号“永熙”,是为明仁宗。永熙帝在位四十年,推行休养生息之国策,但其“休养”并非无所作为。他延续其父的铁腕,对内发动了一场持续而隐秘的“清风运动”,以雷霆手段清洗了在战后试图重新攫取权力的旧士大夫门阀集团,极大地巩固了皇权,虽过程中不免有扩大化和冤狱产生,但确实为帝国后续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此一时期,一位名叫王昊的司礼监太监脱颖而出。他并非传统的弄权宦官,而是一位极具远见和组织能力的奇才。他主导建立了“大明皇家格物院”,系统引入和研发西方科技;改革教育体系,创立面向平民英才和低级官吏的“天子门学”,打破了门阀对知识和晋升渠道的垄断。
王昊的一系列举措,为明帝国后期的近代化和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石,其贡献之大,以致于在末世前的明帝国九十元纸币上,印制的正是这位身着蟒袍、目光深邃的太监肖像。
------------------------------------------
毅宗之孙,永熙帝之子朱和埈即位,年号“承光”,庙号宣宗。承光朝国力达至鼎盛,皇权与军权高度集中。宣宗皇帝以彻底肃清关外后金残余势力、拓边西北为由,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和西征。明军的铁骑和装备了先进火器的车营向北一路推进,最远抵达北冰洋沿岸,树立界碑;向西则与疯狂东扩的沙皇俄国哥萨克军团迎头相撞。
两国在广袤的西伯利亚荒原上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和激烈冲突,史称“勒龙河之争”。最终,因漫长的补给线和极端恶劣的环境,双方都无力彻底消灭对方,遂以勒龙河(即勒拿河)为界,签订了边境和平条约,大致划定了势力范围。此后虽摩擦不断,但这一边界基本维持到了末世战争爆发之前。
这便是冯俊所知的,关于末世中明帝国与苏维埃联盟(其前身主要是沙俄及后来的苏联)边界的历史渊源。勒龙河成为一道无形的鸿沟,分隔开两个意识形态截然对立的庞然大物。一边是延续帝制、经过近代化改革、强调君权神授与儒家秩序的明帝国;另一边是奉行G产主Y、无神论、集体主义的苏维埃。这种根本性的对立,从最高统治者到双方的官僚与技术特权阶层(即所谓的“婆罗门”阶层),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表面的和平之下始终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