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苏长清苏辰风周斯安 > 第393章 皇帝的信件(第1页)

第393章 皇帝的信件(第1页)

文华殿大会议室内,黄立极、崔呈秀、冯铨三人看完了张世杰带回的皇帝亲笔信件之后,三人顿时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虽然不知道皇帝写这封信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过从这封信的措辞中,冯铨就知道皇帝的心情不会很好。作为崔呈秀的副手,他基本上就没有干涉过土地改革的事务过,因此他总感觉自己是遭受了一次无妄之灾。

和黄立极、崔呈秀两人相比,冯铨对于皇帝的畏惧显然要更深一些,因为他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从前是依附于魏忠贤,现在则是依附于皇帝,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他也就不可能掌握住现在的权力。

黄立极和崔呈秀则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有着自己的班底,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更类似于政治上的同盟。因此和惶惶不安的冯铨相比,两人就沉着的多了。

不过他们再怎么沉着,也还是无法把皇帝的亲笔信置之不理。看着两人沉默不语,冯铨终于沉不住气的说道:“咱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黄立极撇了一眼身边的崔呈秀后,便态度生硬的说道:“这不是两位负责的事情吗?你们把差事办成这样,难不成还要内阁给你们擦屁股?就如陛下信中说的,如果你们也认为土地改革之中有失误的话,那就让那些反对者组建一个调查委员会,对土地改革委员会进行审查好了。”

冯铨顿时有些失态的说道:“那怎么行?那些反对土地改革的士绅官僚如果掌握了权力,恐怕,懂得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一些事情,而不是如父辈们一般对士绅地主唯唯诺诺了。

但更重要的便是,这些新式小学培养的学生数目,要远远高过有钱人家培养的读书人。凭借着学校中学习结下的同窗之谊,这些年轻人更容易联合起来反对过去乡间的陈规旧俗,维护农人的利益。

在南方这样的人就会被士绅地主视为刁民,不是联合官府进行打压,便是笼络以为自己所用。但是在京畿河北地区,这些新式小学培养出来的刁民数量实在太多。而凭借着学校体系,他们还能在官府那边找到支持者,于是士绅地主用于对付少数刁民的旧招数就不太灵光了。

而这些士绅地主眼中的刁民,也是农村中最为支持土地改革政策的,因为这符合了他们的利益。但凡读了几本书的农人,肯甘心继续过着牛马一样生活的老实人就很少了,十个读了小学的年轻人,总有那么三、四人是会萌发出,想要改变自家的处境,过上和老爷们一样生活的向往的。

一旦产生了欲望,就会想要改变,土地改革政策能够打破旧有的乡村秩序,这自然也就得到了这些读过书的年轻人的支持。当然还有一些更有抱负的年轻人,就会选择从军,试图像那些参军退役后进入衙门工作的前辈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乡村年轻人的协助,土地改革政策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席卷了整个京畿河北地区。让那些中小地主们难以联合起来对抗朝廷,这才不得不试图寻找外援去。

而也正是看到了这些乡村年轻人想要打碎过去乡村旧秩序的迫切心情和惊人力量,这才让黄立极、崔呈秀等人胆战心惊,试图在土地改革政策上退缩,同那些反对改革的士绅地主进行妥协。

比起因为政务繁忙而难以深入思考的黄立极,和好权谋却无远见的冯铨,崔呈秀其实对于这股力量看的更为透彻。现在还只是新式小学成立五年而已,如果再加上两年中学,三年的大学,那么等待崇祯登基10年之后,皇帝无疑就拥有了科举之外的另一批人才。

和那些各有门户的读书人相比,新式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体制,通过统一的教科书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价值观极为接近的学生。当朝廷开放了对于这些学生们进入仕途的通道后,旧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被淘汰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哪怕崔呈秀已经将自家绑在了皇帝的战车上,但是自小发蒙学习的圣人之言,依然让他很难接受这个现实。但是当他被皇帝逼到必须站队时,却是很清楚的了解那边的前景更为光明,甚至于他在心中如此想着,既然不能妥协下去,那么好歹崔家总要在这股力量中获得一席之地才行。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对着黄立极和冯铨说出如此决绝的主张缘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