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到朱元璋建立基业衣锦还乡之时,这两个恩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朱元璋把这份恩情,报答到了他们的祖孙后代身上,甚至刘继祖和汪大娘的牌位,也被朱元璋安置在皇陵,世代享受皇室的香火。
朱雄英一行在晨曦中前往皇陵,沿途的庄严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皇陵四周,松柏苍翠。
刘英与汪文早已得到消息,亲自在皇陵入口等候,两人见到朱雄英一行人,连忙上前行礼。
“微臣刘英(汪文),参见吴王殿下。”两人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
朱雄英下马,亲自扶起二人,温声道:“二位不必多礼。”
二人恭敬地引领朱雄英一行人步入皇陵。
皇陵之内,气氛更加庄重,朱雄英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在刘英与汪文的指引下,朱雄英来到祖先的陵墓前,随后举行了祭拜仪式。
祭拜完毕后,朱雄英又在刘英与汪文的陪同下,参观了皇陵内的其他设施,他详细询问了守陵人的日常生活、皇陵的维护情况以及关于防止山火之类的安全防范措施。
而完成了理论上的主要任务以后,朱雄英就有充足的时间好好整顿一下中京凤阳了。
奉天殿内,朱元璋也收到了来自朱雄英的消息,看到了朱雄英在凤阳的所见所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
随着一页页纸张翻过,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凤阳的荒凉与百姓的困苦,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着他的心。
“咱的老家,竟已衰败至此。”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可置信与痛心。
这才多少年?这才二十多年啊!
难道凤阳的老百姓,就得一辈又一辈的受穷吗?
朱元璋早晨没胃口,这时候正好马皇后来给他亲自送些粥喝,一旁的马皇后见状,轻轻叹了口气,柔声劝慰道:“陛下,凤阳之事,非一日之寒。但好在英儿已去巡视,相信定能有所作为,为凤阳的百姓带来希望。”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
“皇后所言极是,英儿乃是我朱家栋梁,定能不负咱的期望,解决凤阳之困。”
随即,朱元璋唤来侍立一旁的太监,沉声道:“传旨,命凤阳府知府徐安全力配合吴王朱雄英的巡抚,务必确保吴王所提之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时,责令刑部、都察院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凤阳,彻查贪腐案件,严惩不贷!”
太监领命而去,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奏章上,心中暗自思量。
朱元璋很清楚,要彻底改变凤阳乃至整个大明的现状,仅凭朱雄英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还需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想到这里,朱元璋提笔挥毫,开始设想他关于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的改革思路。
在凤阳府城,得到了圣旨的朱雄英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着。
他首先召集了凤阳府的各级官员,宣布了即将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严惩贪腐、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耕等。
官员们闻言,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忧心忡忡。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吴王决心已定,他们只能遵从执行。
毕竟,这是嫡皇长孙,这是手里捏着尚方宝剑的“天使”!
很快,大规模的搜查和扣押开始了。
凤阳府城内,随着朱雄英一声令下,一队队身着飞鱼服的随行锦衣卫穿梭于街头巷尾,目标直指那些涉嫌贪腐的官员府邸以及地主豪强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