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儿还考虑到工人的住宿和家庭需求,工厂附近将建立宿舍区,方便工人居住,同时还会设立学堂、医馆等设施,让工人们无后顾之忧。”朱雄英补充道。
朱元璋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大孙考虑周全,朕甚感欣慰。”
“另外,孙儿还想通过在苏州府和松江府,收购棉花,鼓励棉花种植,然后建立工厂生产棉纺织品,自元末以来,江南百姓本来就有使用棉纺织品的习惯,只不过之前没有大规模的风潮,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多种多样棉纺织品,以此改变江南百姓的穿衣习惯。”
正如那句话一样,用户需求不是挖掘的,而是创造的,工业革命就是创造了棉纺织品、红茶等等需求出来,而民间或许没有力量或者动力,但是朱雄英完全可以让内廷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服饰,让百姓们穿上更好的衣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个想法不错,衣冠正朔,最好由国家把控好。”
嗯,两人的思维不太一样,但是殊途同归了。
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朱元璋主张“复衣冠如唐制,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洪武开国之初,朱元璋在制定安邦治国方略时,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服饰体系,明代的服饰上承唐、宋服饰的基本形制,又因时而变,做了很多创新,但总体上来讲还是突出了贵贱有别、上下有等的特点。
而且朱元璋自己就是大明最强的服装设计师,先是把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然后又规定了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比如革带、玉带、犀带等等。
总之,在服装样式和制度上面,朱元璋是相当的尽心尽力,尽可能地规定了全天下各式人等从头到脚的穿搭。
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刚才说的四个字,衣冠正朔。
或者直白点说——去胡化。
在大明,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等级,所以朱雄英想要发展和推广棉纺织品,肯定是要得到朱元璋的同意的,甚至设计样式都得朱元璋批准。其他事情或许朱雄英可以随便搞,朱元璋只看一个结果,但是衣服这件事情,那就得严格把关了。
聊天无意间,朱雄英了解到了朱元璋的小癖好就像是朱标热爱钓鱼一样,朱元璋竟然相当热衷于服装设计。
嗯,看来服装设计确实是很神奇的专业。
而且棉纺织品不仅仅是衣服,比如长衫、裙子、内衬、袜子这些,还包括了其他的东西,譬如毛巾、被单、棉毯、坐垫、窗帘等等,可以说市场是相当广阔的。
“最后,孙儿还有一个想法。”朱雄英顿了顿,继续说道,“宫中针工局的手工艺技能堪称顶尖,若是能将这些技艺引入,多让宫女们进行设计,必定能大大提升这些棉纺织品的质量,同时,再加上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定然会无往而不利。”
针工局是内廷“五司八局十二监”体系的一部分,属于八局之一,由掌印太监主管,并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它的主要职责是掌造宫中内使的衣服,包括冬衣和夏衣的发放,以及一些特殊场合所需物品的制作,如婚礼服裳和王府册封赏赐等项衣服,朱雄英的蟒袍就是出自她们的手中,该局所需工价由工部支给,工匠人数在三百六十人以上,大部分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工,针线在她们手上,都能玩出花来,不管是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是壮美的山河图景,全都能给缝制出来,而且美轮美奂。
可以说,针工局的这些女工匠,来设计棉纺织品的样式和图案,再专业对口不过了。
而内廷的强大,在这件事情中,其实也可以看出来。
内廷作为完全服务于皇室的机构,机构繁杂人数众多,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都包含进去了,而在朱雄英看来,如果仅仅用来服务于皇室,那么其实是有些浪费的,不如按照他们不同的本职工作,来延伸出来一些能服务于整个大明的百姓的任务来。
这样,一方面能创收,另一方面,也能改变百姓的生活。
朱元璋笑道:“这件事情,伱得去问问你皇奶奶了。”
是的,按照帝后的分工,这件事情虽然朱元璋很感兴趣,但怎么弄,还得是马皇后拿主意,而之前关于内廷重设泉宝司,也就是现在新增的第五司“泉库司”,其实也是得到了马皇后的支持,只不过这件事情,朱元璋并没有跟朱雄英说。
夜幕降临,皇宫的灯光渐次亮起,为清冷的宫中增添了几分温暖。
坤宁宫内,马皇后半坐在榻上,手里在缝着衣服,亲自给衣服打补丁,门外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宫女通报后,紧接着是朱雄英恭敬的问安声:“孙儿拜见皇奶奶。”
马皇后抬起头,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英儿来了,快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