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罗茜刚刚的说法,是指留言者本人?
那……如果真是那位学长留下的字条,难道是学长将《红叶集》献给曾经的“自己”?!
呃,有点奇怪……想不通。
“不,直到最后,我也未能确认,只是有那样的感觉。”罗茜摇了下头,轻轻叹了一声,又笑了一下,说:“当时,我在小图书馆门口第一次见到他,自己手里还拿着那本《红叶集》。于是,那本合集就成了彼此初见陌生的我们打开话匣的钥匙。”
“那一定是有趣的场景。”我见着罗茜的微笑,仿佛能想象到,在十年前的2月11日午前,静谧的红叶楼小图书馆门口,就如罗茜所说的,陌生的她和他,初见时的好奇与尴尬……大概,就连开口做个自我介绍都觉得奇怪吧!
没想到,那本《红叶集》竟还能起到“牵线”的作用吗?听起来真有意思!
“开始可不太有趣。因为,我终究算是红叶楼的不速之客嘛。”罗茜笑了下,说:“但这栋楼访客向来不多,欢迎任何专业的人参观……如他所说。于是,我们就慢慢聊上并认识了。很神奇地,好像有一种老友新识的感觉,相处很愉快。而他的学识、志向与想象,也给了我许多启发。”
“嗯,听说那位学长是当年法学系的风云人物,而且平易近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唉。”我想起戴莎、奥文还有罗茜等人的回忆,顿时也有了某种想法。
如果能与那位学长相遇,是否也能成为“朋友”……就像和戴莎的关系一样?
说不定,也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那,后来学姐问过那张纸条留言的事吗?”我还是很在意那件事。
因为,总觉得……那条留言中似乎藏着某些重要的“线索”。
“不,其实在初次见面时,我就问了那张纸上留言的来由。”罗茜说到这里,笑了一下,看过来说:“就像今天我们初遇时,你所问的那样。这大概……也是某种‘缘分’?”
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