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所的五位院士+计算机所的九位院士+物理所二科室十一位院士+徐云没认出来的五位院士。。。。。。
在扩编的这批人员中,院士级的足足有三十尊!
这些人物搁在里基本上不是教主级大能就是少年大帝,妥妥属于闻其名就要倒吸一口冷气的凤毛麟角级的存在!
这还没完呢。
就在徐云被这名单震撼的有些发愣的时候,李觉又补充了一句话:
“哦,对了,小韩,还有一件事。”
“之前不是说了么,新来的这批同志研究的是中子弹的前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像。。。。唔,怎么说呢。。。。。。”
李觉思考了两秒钟,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例子:
“对了!就像轻核组那边一样,很多步骤说是在筹备,但终究和正式研究有所区别。”
“所以这些同志的安置方面首都也给了指示,组长级别的同志在完成必须的课题研究后会有比较长空隙,剩下的时间就和大于同志一样,帮你的顾问团队来打打下手。”
“你要是有什么想要他们协助的课题尽管开口就行了,算是你这个顾问的顾问吧,你的意向如何?”
徐云:
“?!”
wtF?
我听到了啥?
组长级别的同志给自己打下手?
组长,这tmd不就是起底院士么?
之前大于和冯康他们的数学组已经够牛叉了,现在又来这么些院士大老。。。。。
诚然。
这二十多位组长不可能全都到自己的团队里头,但哪怕只来个五六位,自己队伍里的院士数量也都妥妥上双了啊。。。。。。
想到这里。
徐云的内心隐隐有些惶恐。
我徐某人何德何能,能承受得起这种待遇?
但另一方面。
在这股惶恐的情绪之外,徐云的内心深处却还存在着另一股的激动,或者说期待。
对于这些前辈他自然不可能做出打脸什么的举动,但是这些大老的能力和天赋却是实打实的。
不夸张的说。
这些大老中最少有80%的人的天赋,最后并没有兑现出相匹配的成就。
而造成这种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国内知识体系的局限性。
但如果他们加入了徐云的团队,只要徐云能够找机会给他们比较系统的更新一些知识。。。。。。
如今准备研究混沌系统的叶笃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按照现在的轨迹发展下去,叶笃正在这个时间线的成就一定会比原本历史要高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