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烟雨裹着水汽漫进窗棂时,药箱上的金铃正随着檐角的雨滴轻颤。小知鹤蹲在青石板上,看刚挖的白芷在竹筛里舒展着白瓣,露水顺着花瓣滚落,在石板上洇出小小的水痕,倒像给这江南的晨添了点清润的韵。
东华帝君正坐在堂屋的竹椅上写药方,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混着后院瑶光晾晒陈皮的竹匾摇晃声,成了这小院里独有的调子。折颜上神不知从哪寻来株薄荷,正往窗台上的陶盆里栽,“这东西好,天热时摘片叶子揉碎了抹在额上,比什么解暑药都管用。”他说话时带起的风,竟让案上的白芷花瓣轻轻晃了晃。
他们落脚的院子挨着条小河,河上的乌篷船划过水面时,总能带进来些湿润的药香。有回船家的小孙女得了暑热,脸涨得通红,初昕舀了勺晾好的薄荷水给她喝,又摘了片刚晒好的陈皮让她含着,小姑娘含着含着就笑了,露出两颗刚长的小虎牙,“阿婆说,这味道像岸上药铺里飘出来的香。”
小知鹤跟着折颜学认江南的草药,才知道原来艾叶不止能熏伤口,还能和着糯米粉做青团;紫苏除了入药,拌在生鱼片里竟能祛腥气。她把这些新发现记在麻纸本上,本子里还夹着从塞北带来的沙棘果干,红得像粒小小的朱砂,和江南的青绿色调放在一起,倒也不违和。
入夏时暴雨连下了三日,河水涨起来,漫过了院外的石阶。有户人家的屋檐漏了雨,把晒在廊下的金银花打湿了,急得大娘直跺脚。东华扛着梯子去帮忙修屋顶,折颜则把受潮的金银花倒在竹匾里,用炭火慢慢烘,“这花性喜干,烘透了才能保留药性。”他边烘边教大娘辨认,“你看这花苞,得是这种青白色的才好,太紫的就老了。”
雨停后,大娘送来筐新摘的杨梅,红得发紫。小知鹤正要往嘴里塞,被初昕笑着拦住,“等会儿,折颜叔说这果子酸,得用盐水泡过才不涩。”说着从药箱旁的陶罐里舀出点盐,那陶罐还是从清溪村带出来的,此刻盛着的江南细盐,倒和当年瑶光给的粗盐有了几分呼应。
秋分时,河对岸的桂花落了满地,小知鹤捡了些回去,和着新收的糯米酿桂花酒。折颜说这酒得埋在桂花树下,等明年开春挖出来,无论是跌打损伤时擦抹,还是逢年过节时小酌,都带着股暖人的香。东华帮着挖坑时,铁锹碰着块石头,竟翻出几粒去年从塞北带来的沙棘种子,不知何时落进了土里,竟发了点细弱的芽。
“留着吧,”初昕轻轻把芽苗扶起来,“说不定明年能结出沙棘果呢。”她说话时,竹篮里刚采的杭白菊正散发着清苦的香,和桂花的甜混在一起,倒成了江南秋日里独有的味道。
这日午后,货郎摇着拨浪鼓从河边过,隔着竹篱喊:“折颜先生,北边来的商队说,关外的雪原上有种雪莲,比塞北的更耐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