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朕期望三司在裁决定罪之时,切勿忽视千年流传、深入人心的尊卑秩序与伦理纲常。
“安一时民心,平一时民愤重要,固千年秩序更举足轻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圣人有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秩序一乱,才是真正的大乱。”
“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贞隆帝的态度足够明了,刑部官员率先表态,承认有思虑不周之处。
御史台前来面圣的御史乃明御史的心腹,自然也清楚明御史的心意,鼓起勇气,字字铿锵道“陛下,臣以为世间万事包罗万象,总有例外,不可一概而论。”
“京城之中无人不晓,往昔汝阳伯府的日常开销,无不是荣氏女一人独担。”
“倘若没有荣氏女的锦绣十里、财富无数,汝阳伯府恐怕早在十多年前便已陷入彻底的颓败。”
“顾平徵和陶兰芷……”
“朕已明示,尊卑之序,千载纲常,断不可颠覆。”贞隆帝紧握着奏疏,狠狠地摔在大殿石板上,截断了御史的言论,神情凛然地续言:“居其位,行其政。”
“地位,决定视野的高低与审视的维度。”
“朕身为天下之主,自当统筹兼顾,全局在胸。”
“朕之心艰,亦非无因!”
“你明白吗?”
御史嘴唇翕动,欲言又止。
陛下的弦外之音并不隐晦,他心知肚明。
若是继续进言,那就是不忠,就是在为难陛下。
御史幽幽的叹了口气,终是颓然的低下头,不再争辩,但也没有附和。
徒留大理寺卿一人,颇有的鹤立鸡群的不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浸淫官场数十年的大理寺卿,深谙此理。
于是,在贞隆帝目光投来之际,大理寺卿肃然拱手,谦恭地说:“陛下慧眼独具,忧虑深远,非臣等所能望其项背。”
“承蒙陛下教诲,臣等犹如拨云见日,心智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