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见到人,再问个路,我们就要走了
从山脚到松树林这段路瞧着不远,走着还挺费脚力。
回到临时落脚地时,黑夜已悄然降临,星河倒悬天际。
妇人们熟稔点起了火堆,架锅倒水混煮菜饭,忙得热火朝天。
野菜是在山里挖的,都还新鲜,毕竟这么高一座山,说句老实话暂时饿不死,就算刨树根吃都能勉强再支撑一段日子。粗粮是一些陈粮旧米和豆子山货,连饭带菜一锅煮,滋味是没有的,卖相也不咋地,跟煮猪食一样,图的就是个方便。
就这瞧着不咋地的饭食,都不是日日能吃到,隔两日煮一锅,其他时候要么饿着,要么自个在山里寻点榛果野味儿野菜啥的果腹。
炊烟升腾,偶尔一阵儿风飘来,呛得人喉咙直发痒。
有眼力见的小姑娘见此,顾不上浓烟呛人,忙去拿从河里捞出来晾了几日的笤帚清扫松针落叶,避免火星子撩起来,烧了仅存的容身之地。
因着柳河村的人没粮食,这阵儿吃的口粮都是晚霞村的人省下来的,不用孙村长多说,一个个都很有眼力见,每日的吃用水都是他们主动去后山小溪里一桶桶挑回来的,干活儿也很主动,拾柴烧火洗锅全都抢着做。
这么多人守着几袋粮,早晚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这不,赵三旺他们惦记着猎野猪,孙村长也惦记着曲山县,都等着赵老汉回来拿主意。
前脚刚到,屁股还没挨着地,人还没缓口气,孙村长就急不可待拉着赵老汉把自己琢磨了许久的心思说了:“老兄弟,眼下机会难得,我的意思当良民总比当难民强,咱都是土里刨食的庄稼户,活一辈子就看重一个‘根’,只要有间属于自己的老屋,有几亩田地,那甭管发生啥事儿心都不慌,有着落。”
“你们从老家逃难出来,目的也是为了寻个合适的地儿落脚安家,咱柳河村别的不说,邻河靠山田地肥沃,离县里府城都近,是个再好不过的过日子好去处。远的不说,就眼下咱能逃过一劫,一是仰仗老弟你当晚敲锣知会咱,二也是我们村有这座山头,才让我们有地方可逃。山水山水,缺了哪一个都经不住折腾,不瞒你,前头村里人往四周去寻人,我们周边儿好几个村子,愣是没活一人,可见我们村地势有多占优。”
说到这儿,孙村长歇了口气,随即笑道:“也就现在我才敢说这话,搁半月前,这件事我心思都不敢起一下。不止我们村,周边乡里但凡临近官道的村子,还有岔路口通向曲山县和府城的村子,宅基地,田地、和户籍样样都紧俏得很,以往就算是花钱都不定能落户下来。”
县和县有差距,村子和村子也有差距,就看这次丰川府发大水,别的县城如何且不知,曲山县的官吏是整日摇着船在管辖地儿四处救人通知安置灾民,给地方安置,给口粮度日,干的全是实事。
县太爷心善,为民着想,但前提也是曲山县的财政支撑得起县太爷施为。做为府城下面的第一个县,曲山县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说句难听话,这里的百姓就算去路边儿讨饭都比下县辛勤劳作的百姓日子过得滋润。
如果不是洪涝,就算知府大人最终松口接纳难民,晚霞村一行人也不可能被分配到曲山县,只会被分到土地贫瘠、地势偏僻的下县小村。
所以别看村
里现在被淹了(buduxs)?(),
?[(buduxs.)]?『来[不读♂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buduxs)?(),
可一旦退潮,田地房屋露了出来,要不了三五年,丰川府又会回到原本的日子,宅基地依旧紧俏,田地依旧肥沃,是人人羡慕的依山傍水好地界。
自古以来,受苦的是人,不是地儿,人换了一批,地儿却扎根地实在,不会因为事态变迁发生任何变化。
虽然相处的日子不长,但当晚赵老汉不顾自家安危满村通知他们逃命,他就知道这人能处,他是真心实意想留他们在柳河村安家落户,日后世代相邻。
为啥都说人离乡贱?不就是人一旦离了老家,甭管去到哪儿都会遭受排挤嫌弃。村里来个外来户,没个两三代都不敢说自己融入了村子,平日相处很少称名道姓,都是“那外来的”“那家子人”之类的叫。
无形中就隔开了距离。
救命之恩在前,多出来的房屋农田在后,只要晚霞村的人愿意留下来,他能保证日后村里绝对不会发生排挤孤立这种事,一旦落户,就真正是一个村的人。
不是三五代才能淡化的外来者身份,而是实实在在的柳河村本地人。
这件事对他们双方都有好处,这次死了太多人,等洪水一退,安阳下面受灾的地方必然会多出好些空村,他们丰川府多好的地儿,甭管是县里的老爷还是府城的大人都不可能让农田闲置,这关乎到一年的粮食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