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三国明君养成计划txt > 第164章 问大山要人(第6页)

第164章 问大山要人(第6页)

史上孙吴开发东南也是这个策略,从黄巾之乱开始就有大量流民沿着淮河长江南逃,之后中原混战愈演愈烈,孙权上位后直接在长江沿岸设置招抚点对南下的流民来者不拒。

只要来他们就收,不光收还分田免赋,承诺肯定让他们过上比老家更好的日子。

招抚流民的法子就那么几个,北方各州现在招抚流民打出的旗号也是分田免赋,看他们现在能将流民都控制在北方就知道史上孙吴靠这个法子吸纳了多少劳动力。

北方流民为扬州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同时也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他们可以带过去,但是如今流民基本上都在北方各州内部消化,劳动力只能靠扬州自己。

但是吧,话又说回来,之前说什么来着,朝廷能控制的扬州郡县只有九江和豫章这两个,其他地方不是发展不起来,而是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且不纳税不服役不把朝廷当回事儿的山越,连带着经常被山越袭扰的山外百姓也不怎么把朝廷当回事儿。

划重点:山里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山越百姓。

既然没法守株待兔等到北方的流民,那就只能找大山要人了。

山越不纳税不服役不服朝廷管教,自然也不可能有户口,现成的劳动力说什么都不能放过。

不过作业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抄,问大山要人的策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

史上的孙吴持续派兵进山围剿山越,强行将山中的山越部落和逃入山中的汉人百姓迁到山外定居,迁出来的百姓编入户籍,青壮年当兵,老弱妇孺耕种。

强制性的迁出百姓会引来百姓的不满,但是战乱时期没那么多讲究,拳头大就是硬道理,迁出来的那些山越部落确实对开发东南起到了大作用。

鉴于山越部落进山为民出山为寇的特性,他们接下来的手段也不会软和。

进山讨伐逼山越部落下山可以参考,孙吴的世袭领兵制就算了,他还没沦落到必须让出兵权才能在扬州立足的地步。

孙吴立国之前户籍上的人口有九百多万,但是在西晋灭吴之时,官府账面上的人口数量只剩下两百多万。

按理说孙吴几代接收北方流民迁出山越部落百姓人口应该越来越多,事实上也是如此,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多出来的人口都不归官府,而是归属地方世家大族。

他们家孙叔出身寒门,不像曹老板家大业大,更不像刘皇叔能借汉室正统,能闯出一片基业全靠自身本事。

到孙权接收江东时,那些跟着他爹他哥出生入死的将士还有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都需要拉拢,孙家没有家底也不能借正统之名怎么办?只能大肆封赏。

朝中统兵将领阵亡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甚至允许世家大族组建部曲私兵。

进山清剿出来的人口能进自家口袋,练出来的兵是自家的兵,哪个世家哪个将领会不上心?

结果就是孙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了大量将才,吴地世家大族的权势也是空前的膨胀。

吴地世族权势空前膨胀,之后不久就是衣冠南渡,世族门阀垄断仕途就是九品中正制和世袭领兵制综合而来的产物。

五胡乱华要从根本上掐死,世族垄断也要从根本上掐死,什么世袭领兵制什么九品中正制,通通死啦死啦地。

也就是说,他们迁出山越部落的难度会更高。

没办法,给老板干活和给自己干活区别很大,他不是魅魔,没法让将士们全都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的计划是:能说服的尽量说服,说服不了的就打服,只要没有人员伤亡,什么偏门的歪主意都能用。

比如在山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偷偷抢收他们的稻谷,比如在山里想出门交换物资的时候把交易点迁的远远的,比如在大人出门劳作的时候上门抱起家里的孩子就跑。

总之就是,只要别出人命,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吴郡本地人孙策嘶了一声,非常耿直的回道,“主公,按照您说的这些歪门邪道,真的很难不出人命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