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主张南迁的声音甚嚣尘上,多数官员只图自保,全然不顾国家危亡与百姓死活。
所以说啊,大部分当官的也都是混子,有当担的,只是极少数。
哪管你滔天洪水,自己快活就行。
老百姓在他们眼里,也一样,是随时可以抛弃的草芥。
彼时,于谦身为兵部侍郎,代理兵部尚书之职。
面对当前的危急局势,他挺身而出,强烈主张坚守北京,并严词训斥那些主张南迁之人,直言其当杀。
于谦知道,一旦南迁,大明将跟宋朝一样,失去北方的大片疆土,后果不堪设想。
在他一番据理力争与精心运作之下,终于争得了部分大臣的支持。
朱祁钰在关键时刻,站在了于谦这边,放弃南迁的想法,决定坚守到底。
而守卫北京的这一艰巨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于谦肩上。
于谦虽是文官,却怀大无畏的精神,毅然挑起了筹划和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担。”
“然而守卫北京,还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首先便是兵力匮乏的问题。
仅凭城内现有的兵力,远远不足以抵御瓦剌大军的进攻,急需调集更多部队入京。
于谦果断下达第一道军令,传令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预备役及后勤部队,务必紧急赶赴京城,延期不到者立斩。
军令如山,各路人马纷纷闻令而动,向着京城疾驰而来。
其次,便是粮食匮乏的问题。
通州就有一座大粮仓,其粮食储量足够京城百姓食用一年。
但棘手之处在于,于谦手中没有多余的人手,可调配去运输粮食。
这时候,于谦又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他想出一计,令进京的各路人马必须途经通州,取通州之粮后,再运往北京。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运粮人手不足的困境,又确保了进京部队的粮草供应,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还有朱祁镇这一‘肉票’问题。
瓦剌首领也先,想效仿汉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携朱祁镇以令大明’。
他没事就带着朱祁镇到处转悠,索要财物。
于谦当机立断,联合其他大臣,将代理皇帝朱祁钰扶正。
群臣商议后一致认为,为避免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要挟大明,当务之急是确立新的皇帝,以稳定朝堂局势与民心。
如此一来,堂堂大明天子朱祁镇,便被群臣果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