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老卒们便开始分开割起稻谷。
同时,还有十多个老卒,则是直接将割出的稻谷,抱出来,当着朱标的面掼稻,将谷粒打下来。
不到片刻。
一亩的良稻与一亩普通稻谷,便都收割了出来。
“启禀殿下,这亩粮稻谷为四百四十五斤……那一亩普通稻谷,为三百七十斤!”
其实,不用丁尚禀报,朱标与朱棣等人,已经从他们计算的口中,知道了数字。
“整整多了七十五斤!”
饶是早已有着心理准备,但听到这数字,朱标仍是忍不住一脸激动。
朱棣微微点头道:“与上次一般,还是多了两成!”
一旁,李景隆与曹震,还有随着朱标前来的几个东宫官吏,也都是瞪大眼睛,满脸惊憾。
亩产四百四十五斤的良稻,他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甚至想都不敢想。
“嗯?”
突然,朱标想起什么,看向一旁的李景隆与曹震等人,“咱记得,苏州府与九江府报上来的水稻产量,最高才是三百六十斤是吧!”
“回殿下,苏州府的水稻产量最好,为三百六十斤!”李景隆回道。
朱标微微点头,这次,直接看向人群外的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满眼赞赏。
“咱早在京师之时,就听过四位农家贤才的大名。身为读书人,却能委身在农场两年,不辞辛劳,耐心研究种植稻谷,还能研究出如此大的功绩,父皇与咱,甚至欣慰!”
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顿时满脸激动,“多谢陛下,多谢殿下夸赞,小人等人只是一介没有任何功名的读书人,能凭借着所读的那些书籍,做出一番功绩,也不枉小人等人白来世间一遭!”
“甚好!”
朱标更是一脸满意,“诸位不贪图财富,不贪图名利权势,这般品德高洁之读书人,我大明不多矣!”
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激动的浑身直发颤。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有朝一日,可以被大明皇帝知道名字,更是会被朱标这位大明太子,当着多么的人面,夸赞不已。
死而无憾啊!
而朱标接下来的话,更是让郭秉雍、郭直、郭昌辰、郭山源四人,两眼圆瞪,激动不已。
“诸位为我大明做出这般大的功绩,造福天下万民,父皇特地要咱赏赐诸位一番……
如此,咱授四位为正八品迪功郎,每人赏一千宝钞,望诸位日后可继续尽心研究此种良稻。
日后,诸位想要进入朝廷,为我大明治理天下,咱再亲自赐予诸位实职!”
“多谢陛下,多谢太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