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霍侍中一人一马,独自到行宫外的树林中踩点,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验方士们研究的什么“闪光弹”,更是要检验这“闪光弹”的便携和易用性。
因此,他的背包中鼓鼓囊囊,带的是整整十发“闪光弹”和备用燃料,马背上还额外扛着一支钢铁铸成的什么“火箭筒”,据说有校正弹道的功效。而他的全部任务,就是在树丛中刨坑挖土,固定好这根火箭筒,然后按照先前排练过的程序,先打一发“闪光弹”,再打一发“烟花”,交错进行,顺序一丝不乱——用方士的话说,这是又展示了新式武器的威力,又向陛下献了祥瑞,两全其美,绝不含糊;可以完全体现他们的“情商”。
虽然并无第二人协助,但整场实验依旧非常成功;由霍侍中亲自督造的闪光弹发挥稳定,效果显著,没有一发差点意思;由方士亲自交付过来的烟花也非常之耀眼夺目、摄人心魄,充分体现了祥瑞的独特魅力;纵使霍侍中先前已经见证过部分“烟花”的实验,在亲眼目睹着皇帝陛下的头像(胖版)冉冉升起于半空时,仍然是惊骇不已,翘舌难下,甚至违背了安全条例,移开用于遮挡强光的什么“墨镜”,去看那颗闪耀光辉的太阳——作为烟花的发射者,他站立下首抬头仰望,当然可以看得格外亲近,亦格外震撼——
人力所制造的奇迹,居然可以绚烂多彩到这样匪夷所思的地步!与这样的奇迹相比,就算他念兹在兹,辛苦磨砺十余年的骑兵战术,几乎都要等而下之,乃至于相形失色了!
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爆炸特效就是战斗力;如果从绝对的理智上讲,轰隆隆的爆炸和闪亮亮的烟花未必就真拥有那么高的战力。但你确实也很难说服一个经验不足、年轻气盛的的热血少年采取完全的理智——尤其是在亲眼见证了闪光弹和烟花之后。
所以,当霍侍中站在原地注目欣赏那由火药和燃烧剂所构筑的绚丽光景时,某个朦胧的念头也就在惊叹与震撼中悄然诞生了。他隐约意识到,相比于古典而陈旧的战法,这些新式的玩意儿似乎也可以应用在战场上,衍生出想象不到的技法……
“去病!去病!”
霍去病转过头来,看到十几个宦官劈开荆棘,推开藤蔓,艰难跋涉过树根草木,拼命向自己这边挤来。后面是两个侍卫半挡半遮,蔽护着还穿着大礼服的长平侯——重臣上朝的礼服又华丽又繁琐,在树丛中拖过一路后已经有些不成样子;不过长平侯似乎根本不在乎那身衣服,两步就跨过了泥坑荆棘,连连向左右张望:
“去病——只有你一个人在这里?”
霍侍中老老实实向亲舅舅行礼,再老老实实回话:
“只有小子一人。诸位先生们都说,我已经大致掌握了‘技术’,不必要他们再从旁指点。只要小心谨慎,一个人也可以把事情办好。”
说到最后一句时,霍去病的语气中多了一点浅淡的自豪。这几个月来他在方士手下勤奋学习(或者说当苦力,两者区别不大),已经熟练掌握了化工产业的基本操作,明白了基本的“酸”、“碱”,掌握了常见的“氧化”、“还原”,可谓收获极丰,非同凡响;因为化工需要亲自动手,因此这些闪光弹与烟花弹,不少流程中也算是凝结了他的心血。如果说亲眼见证闪光和皇帝头像(胖版),还只是目眩神迷的惊诧,那么亲自动手参与到奇迹的制造之中,则难免会多出更深刻而微妙的情绪。
所以,霍侍中在陈述烟花技术之时,即使再三压抑,神情中亦隐约有飞扬跳动的喜悦,乃至于隐含着某种难以自觉也难以掩饰的炫耀——看!这么好的东西是我做出来的!我可以做这么大的事了!
如果换做平时,舅舅长平侯一定温颜笑慰,笑意盈盈的听完外甥那兴奋中难以自制的炫示,最后还要再用心鼓励鼓励,表示出分毫不马虎的关切与温和——大将军之得人心者,大抵便是如此。但不知今天是怎么回事,在仔细听完外甥的解释后,长平侯并未回话;相反,他露出了某种古怪、奇特、近乎怔忪的表情,在原地愣愣想了片刻。
“……是你做出来的呀。”
他叹息道。
霍去病自豪道:
“是的!”
“那也难怪穆——穆大夫非要把你带上……”大将军喃喃道:“既然如此,你先在这里等着,稍后陛下会派人呼唤,我们一起去面圣。”
说到此处,大将军停了一停,到底还是忍不住补了一句:
“去病。之后面圣的时候,你还是要小心留意。说话——说话注意些才好。”
没错,虽然在放完十几发闪光弹和烟花后,莫大震撼余威犹在,宫殿中已经没有人有心思继续议政,也似乎根本没有这个必要继续议政,但御座上的至尊却绝不愿意顺应这个显而易见事实。仿佛是为了表明什么“哼,朕才不在意这点奇技淫巧呢!”
的莫名心情;他硬生生坐下来把会给继续开了下去,就算群臣都已经无话可说,也一定要亲自点名,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大司农等三巨头依次登场,把所有人都已经知道、所有人都已经熟悉、所有人都议论烂了的数据从头再说一遍,然后让大家再次讨论,还一定要“别出心裁”。
……不是,你有病吧?
可惜,如果说职场上还能有勇士怒怼资本家,那朝堂上就肯定没有这样敢拿三族冒险的高人了。所以,无论心中再不情愿、再莫名其妙,大家都只能肃立原地,恭敬聆听各位重臣重复先前早已达成的熟烂共识,并时而点头、微笑、适当调整表情,表示自己是在认真聆听,而非神游九霄之外;同样,负有记录之责的侍郎也要侍立在侧,在白纸上奋笔疾书,竭力从已经翻来覆去、榨过数次的废话中总结出新意;当然,由于好的新意实在太难,他们总结出的要点大致如下: